请输入关键字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季度论坛(2023年中期)暨胡乃武学术青苗奖学金颁奖仪式举办
来源: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时间:2023.07.06

6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季度论坛(2023年中期)暨胡乃武学术青苗奖学金颁奖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轶出席本期论坛并致辞。

本期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杨瑞龙,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副主席,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裁闫衍联合主持,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江小涓,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中国社科院大学党委书记高培勇,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刘元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毛振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刘晓光发表重要演讲,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展开解读。

论坛第一单元,纪念胡乃武教授教育基金-胡乃武学术青苗奖学金颁奖仪式举行。

经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应用经济学院评选推荐,纪念胡乃武教授教育基金会评选出8名同学获得首届胡乃武青苗奖学金。宁吉喆、王轶为获奖学生颁奖。

胡乃武学术青苗奖学金一等奖获得者为经济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谭涵予、应用经济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韩晓。二等奖获得者有:经济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周钰丁、经济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杨登宇、经济学院2020级本科生范思源、应用经济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陈荣杰、应用经济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崔健和应用经济学院2020级本科生郭标。

论坛第二单元,王轶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对各位到场的以及线上的嘉宾、老师、同学和媒体界朋友表示了欢迎和问候。他表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成立17年以来,聚焦中国宏观经济动态和前沿性重大经济问题研究,已举办会议论坛近210期,发布报告600余份,积极发挥了“国家高端智库”咨政启民的先锋作用。

他表示,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应当主动承担历史使命,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做好经济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环境,只有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最后,王轶表示,本次论坛汇聚政产学研各界专家,共同把脉中国宏观经济,分享深度洞见,为中国经济把脉问诊,指明未来经济走势方向,必将为中国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稳步迈进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新的力量。

论坛第三单元,刘晓光代表论坛发布CMF季度报告。报告认为,2023年是疫情影响消退与经济秩序归位的一年。中国经济核心任务是实现宏观经济恢复性增长和微观基础深度修复,进而重返扩张性增长轨道。上半年,在前期积压需求释放、政策性力量支撑和低基数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恢复性增长态势明显,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呈现出“触底反弹”的运行特征。然而,当前宏观经济的回暖向居民就业和收入状况的传导、向企业绩效状况的传导、向市场信心的传导还存在着明显的时滞和阻碍,“宏观热、微观冷”成为上半年中国经济另一突出特征。这使得对本轮中国经济复苏更为关键的——微观基础和预期的改善,进而实现从恢复性增长向扩张性增长的转变,依然面临巨大挑战。

不同于以往经济周期,在经历了三年疫情管控之后,本轮中国经济复苏需经历社会秩序与交易修复阶段、资产负债表修复阶段、常态化扩展阶段等三个不同阶段,而且在阶段转换上也可能会遭遇阻碍。当前中国经济复苏正处于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换的关键期,这既是中国经济复苏的恢复性增长期,也是各种潜在风险显化和矛盾的集中爆发期。经济复苏的痛点与难点集中表现为“五个20%”,即青年群体调查失业率突破20%、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0%、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降20%、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20%、消费者信心指数的缺口高达20%。这“五个20%”表明相关领域压力已经突破自我修复能力,在宏观调控下集中治理好这“五个20%”也就牵住了中国经济复苏的牛鼻子。

展望下半年,中国经济有望在上半年实现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加快微观基础的修复,并不断改善市场预期,进而迈向扩张性增长。基于定性判断和数值预测,报告对宏观调控取向和政策空间进行评估,并提出了十三方面若干条政策建议。

论坛第四单元,结合CMF季度报告,与会嘉宾围绕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展开联合研讨。

宁吉喆认为,我国经济发展、运行仍旧处在复苏向好、连续复苏的态势。但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尚未回归正常区间;经济恢复不平衡的问题显现;微观生产企业面临困境。要坚持问题导向。当前的宏观调控方向就是要推动经济运行的持续恢复,促进经济增长回到正常的区间;明确宏观调控重点。宏观调控的重点要针对经济生活当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微观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要防止悲观预期、紧缩效应的自我实现,以及经济螺旋式收缩的状况发生;把握宏观调控节奏,宏观政策的出台要尽早尽快,又尽善尽美。

高培勇表示,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我们要量的增长,但更要质的提高。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同等重要,不能以GDP增长速度来论英雄。当前宏观政策的配置一定要同以往有所不同,一方面,宏观政策配置要做成本效益分析;另一方面,宏观政策配置要注意对症下药。当前,要特别注意宏观政策配置必须契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必须围绕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必须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住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发展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

江小涓表示,就一季度的经济数据而言,上半年的形势还算可观。不过一季度经济增长并非来源于经济系统的内部活力,而是通过外部力量强行推动的。如果没有持续增长的动力,经济无法长期稳定。长短期政策必须配合得当,短期政策应为长期政策释放提供一个窗口期。如果成本增加的短期政策不能与长期动能的释放同步,那么经济稳定增长长期将难以为继。改革开放新动能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改革获得新动能。构建高水平的市场经济体制,广泛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配合宏观政策导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尤其要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第二,以创新获得新动能。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坚定推进科技创新,广泛推动产业升级与发展;第三,以开放获得新动能。要以高水平开放促进双循环相互促进,广泛利用全球资源与市场,提高跨境资源配置效率,释放经济内在动能。

刘元春认为,由于后疫情时期的复苏是分阶段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尤其是在社会修复向经济和利润修复,再向资产负债表修复过渡的过程中,指标出现一些波动和回调是常态。因此,对于当下大家所关注的一些指标的回调不宜进行过度解释,也不宜将当前经济形势所出现的波动解读为第二次探底。尽管人们对于外贸的担忧和焦虑一直存在,但近三年中国外贸状况并不差。在全球贸易重构的过程中,中国与新生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联系根本无法被剪断,并且还有持续强化的趋势。所谓大变局,就是要打破“美国天下”的格局。“得新兴市场者得天下”,“得亚太者得世界”,我们应将重点从发达国家转移到新兴国家,而非简单地锚定美国市场。

毛振华表示,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的主要问题。消费需求不足的背后是可支配收入低迷,需要加强对居民的补贴。地方政府持续融资能力不足,工业企业利润下降,导致投资需求也是不足的。建议以中西结合,长短期结合的方法来制定政策:一是休养生息,适当补贴居民收入;二是在保障财政开支的前提下,减税降费;三是慎重分析大型基建项目;四是防止各种思潮的冲击,稳预期少折腾;五是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六是将经济增长纳入政府工作考核指标中。

编辑:戴婷婷
责任编辑:陈子玥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