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朱子与宋文明”文化考察侧记
来源:中华文明研究院
时间:2024.03.28

阳春三月里,以“朱子与宋文明”为主题的首届武夷论坛文化考察活动在武夷山市和建阳区徐徐展开。30余名与会专家学者和同学们如寻根问道的旅人,漫步在古道上,通过穿越时空的长河,开启了一段深入探索宋文明与朱子思想的旅程。

清晨,师生一行来到了五夫镇的腹地,油菜花漫山遍野,一座高耸挺拔的朱熹雕像矗立于花田中央。只见朱子目光深邃,凝视着远方,守望着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引领着后人追寻先贤的足迹。濛濛细雨中,几只燕雀躲于雕像的衣襟之下梳理羽毛,给庄严的雕像增添几分活泼,也仿佛在暗示朱子给予后人的福荫万代。

随后,众人步入庄重典雅,飞檐翘角的紫阳楼。一座书房内,十余个童蒙咿呀吟诵着《朱子家训》,从稚嫩童声中似能听得几分朱子真意。一格琴室中,路过的旅人抚琴试弹,透过游丝的琴音仿佛在与古贤遥话音理。一处后院里,矗立着一座朱子手题的《不远复》石碑,语出《易经》——朱子的老师刘子翚生前将此三字赠予朱子,告诫他修身内敛,也劝以后来者内察而自省之。

茶歇之时,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中华文明研究院院长朱浒接受了《闽北日报》的采访。“南平的山水实在是太美了!正是这片山水孕育了伟大的思想,以及像朱熹这样伟大的思想家。”朱浒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的保护、生态文明的发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同时他表示,理学的发展和研究应当更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而不仅仅依赖于理论层面的探讨。“在南平,朱子的思想和理念以及理学的影响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体现。”朱浒强调,在深入挖掘和研究理学的基础上,应当积极弘扬理学在治国理政方面的重要作用。他期望南平能够在这方面取得更多显著成果,成为“两个结合”实践的典范,为全国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日渐正中,但雾气仍未散去。一行人缓步在兴贤古街上一条布满青苔、蜿蜒曲折的石板路,两旁是古朴的木质店铺和民居。这里的建筑风格独特,既有江南水乡的柔美,又有闽越地区的古朴。古街上人流如织,热闹非凡。道路两旁的排水渠中养着各色的锦鲤,蕴含着对寒门学子鲤跃龙门的寄寓。有几处民居前的路面由几块墓碑铺就,令人称奇——据说这是当地的习俗,移三代以上的祖先墓碑于宅前,空出空间的同时也能给后人铺路造福。古街的尽头是一处粮仓,是朱熹创办的社仓,当地富户出资,遇到灾荒时开仓济民,体现了朱熹“仁爱”和“济世”的思想。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朱子社仓的运作模式中汲取启示,探索如何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午简短的茶饭之后,与会专家学者和同学们来到了考亭书院与寒泉精舍。

考亭书院作为朱熹晚年讲学之地,承载了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独到的教育理念。这里保存了大量朱熹的著作和手稿,为学者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说:“时隔多年再到南平,我感受到当地政府、学界等对传统文化都十分重视。”程方平认为,中华民族的情感和智慧主要体现在经典之中,而朱熹在经典传承方面既是集大成者,也是伟大的实践者。他在南平接受了书院教育,并成为书院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者。程方平指出,书院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引领文化的重要作用,对于民众教化、移风易俗具有深远影响,这对于今天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南平通过举办武夷论坛等活动,汇聚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改革专家,开展交流研讨,这是传承和弘扬书院文化的具体体现。此外,朱子社仓和朱子家训所体现的朱子教育理念与当今提倡的“大教育观”相契合,朱子的教育理念对于现代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寒泉精舍是朱熹在建阳创办的第一所书院,也是朱熹著书立学的丰收之地,见证了他学术思想的成熟与发展。2022级国学院硕士生马昊昱表示,“在兴贤书院、考亭书院和寒泉精舍,朱熹的谆谆教诲犹在青砖绿瓦之间,教给我们格物致知的为学之法;在朱文公庙与朱子社仓,我们看到朱熹为官造福一方、立德泽被后世的巨大影响。”

考察的最后一站是闽越王城,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汉代城址之一。这座古城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埋于厚厚的土层之下,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重见天日。闽越王城沿袭了我国春秋战国以来的夯筑法,中心是一座大型宫殿的遗址,殿内排列复杂而整齐的回廊,百转千回的排水管道设施,以及成套的浴池、供暖设施,都暗示着王城曾经的豪华与宏伟。

本次论坛文化考察活动特别邀请了多位国际学者参与,奥地利学者、维也纳大学语言学学院教授汉内斯·菲尔纳,加拿大学者、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副教授琳达·玛塔尔,黎巴嫩学者、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阿德汉·赛义德等全程由人大学生志愿者陪同翻译讲解。“这次文化考察活动,让我感受到中国的古代文明、现代文明和新时代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不曾被割裂。”琳达·玛塔尔对南平的朱子文化遗迹和遗存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离不开文字、语言、文学、古迹等文化载体。她强调,要加强对这些文化载体的保护工作,使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焕发出更大的活力。2021级强基计划古文字学本科生闻家齐表示,“在寒泉精舍的展台上有一个‘孝’字的字形发展脉络图。我尝试给几位外国学者介绍‘孝这一中华文化的核心概念及其字形的演变。我们的话题从古文字开始,逐渐延伸到了中国文字改革。我和同伴们详细解释了汉字简化在规范用字、普及知识方面的积极作用和对于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外国学者们纷纷表示赞同,并对汉字的独特魅力表示惊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度融合,值得中外学者从不同文化背景和学术视角出发,继续探索和实践。

编辑:陈子玥
责任编辑:董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