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经济学院开展主题党日暨学生党支部联学共建活动
来源:经济学院
时间:2024.04.24

4月18日,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中国人民大学两周年即将到来之际,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博士第二党支部联合政治经济学博士第一党支部,企业经济学、网络经济学博士党支部和政治经济学硕士党支部,以“谨记总书记嘱托 立足时代 向‘新’而行”为主题,共同召开四月主题党日活动。

四个党支部集体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学习《习近平关于北京工作论述摘编》,支部成员围绕“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结合自身专业,分享了感悟与思考。

活动伊始,政治经济学博士第二党支部支部书记荣垂青带领支部成员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25日在学校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支部成员纷纷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扎根中国大地,坚持做有用的研究,坚持解决真问题,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智慧和力量。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征程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当前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时代命题。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在科学继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作出了极具前瞻性和原创性的理论贡献,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方向和具体抓手。

新质生产力是什么?新质生产力这一崭新创见,源自对世情国情的深刻把握。政治经济学博士第二党支部第三党小组代表许元分享了他们小组对新质生产力反映的新经济现象的认识。他认为,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旨在引导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摒弃依赖传统产业如房地产的旧模式,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荣垂青分享了经济学院“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专家研讨会中各位专家对新质生产力的学理性阐释与专业性认识,深入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科学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政治经济学博士第二党支部第四党小组代表钟荣盛表示,新质生产力这一命题的提出引导我们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更加关注科技创新的作用,通过跨学科交流以新视角推动政治经济学深入发展,重视新质生产力带来的制度与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变迁,并依据数字经济形态的新特点,重新审视生产力的发展规律。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政治经济学博士第一党支部的赵芫源分享了从新质生产力命题的提出获得的启示,她表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与需求动态匹配的生产能力,从要素组织技术变革的角度为产出增量提供了新思路,在企业集合意义上形成了新业态和新结构,但同时也带来了平台垄断、算法控制等新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

北京是科技创新中心,有责任有条件率先发展新质生产力。荣垂青结合《习近平关于北京工作论述摘编(2024年版)》分享了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中北京定位的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科技发展、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等方面都带来了新变化、提出了新要求,支部成员对此展开了充分讨论。

政治经济学博士第二党支部第一党小组代表孙选聪分享了小组研讨成果,他表示新质生产力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绿色发展对商品市场带来了深刻变革。

企业经济学、网络经济学博士党支部的雷昊然分享了对新质生产力给商品市场带来的变革的认识,她表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从供给、需求与匹配三个方面对商品市场产生了深刻影响。

政治经济学博士第二党支部第二党小组代表杨冰岩表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劳动力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改变了现有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促进了劳动力市场就业形态的多样化。

政治经济学硕士党支部的马鸿泽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劳动力市场的数字化转型、能够带来劳动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将对劳动力市场的公共服务体系产生影响。

立时代潮头,发思想新声。本次主题党日暨学生党支部联学共建活动带领支部成员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中获得启发、汲取力量,聚焦“新质生产力”这一新时代的硬道理,在研讨交流中强化理论武装、推进担当实干。

经济学院发布《学生党支部研讨交流指导意见》,以每学年的第二个月为学生党支部样板建设主题研讨交流月,总结推广先进样板党支部的先进建设经验。本次主题党日活动正是以研讨交流月为契机,引导学生党支部坚持立足学术讲政治,积极发展联合学习矩阵,走好样板支部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编辑:胡海雨
责任编辑:董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