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大学,有一大批同学活跃在义务支教活动的第一线。他们有的牺牲周末或假期去支教,有的甚至会花上一整年的时间去偏远的地区扶贫支教。尽管支教的地方大多条件艰苦,有的同学会因为水土不服而生病,但他们还是乐此不疲。谈到支教生活,同学们说得最多的是单纯的生活,可爱的学生们……在那里,他们收获着感动,梦想,责任。
“拿一年的时间,做一件令自己感动一生的事情,非常值得,那是一段永远‘闪亮的日子’。” 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06级的研究生徐宏,原我校第七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如是说。
支教梦,源自前辈的传承
“支教的愿望从我一进大学参加新生培训时就有了,那时候有几个刚刚从贵州支教回来的研究生给我们做了报告,当时就产生了这个想法,感觉能去支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徐宏回忆道。
大一的时候,她就曾跟随陶行知研究会前往河北晴隆支教。“那次时间很短,只有三天左右。但我觉得很开心,因为自己从小就很喜欢教师这个行业,所以有这样的机会无疑是在圆自己的教师梦。”
担任了这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团长,徐宏说这“很偶然”。“去的同学在学校都是学生干部,也许是机缘巧合吧,老师选中了我作为团长。”
徐宏介绍说团长主要是起到沟通各方的桥梁作用。
她既要在当地教育局和学校团委之间及时传递信息和情况,也要协调支教团与当地教育局、学校共同组织一些活动。“作为支教团和学校的桥梁,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同时反映一些我们的需要也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做好自己的本职——教师工作,把每堂课上好是最首要的任务。”她强调道。
支教红都,最难忘的日子
去革命老区瑞金支教,刚开始徐宏很不适应。
瑞金年平均降雨量1710毫米,年均降雨天数163.7天,很是潮湿。徐宏是北方人,到那里不久就起了湿疹,后来服了当地的中药,才慢慢痊愈。“那里太潮湿了,夏秋季整天整天的下雨,很少见到阳光。”,
老区的生活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
曾于2003年到瑞金一所山区中学壬田初中支教的吕飞这样描述:“教学楼低矮破旧,交通不便,也没有自来水,加上今年天旱,经常是一桶水好几个人争着用。”
曾在云石山中学的支教的李娟则说:“晚上生活也很无聊,信息又闭塞,冬天没有暖气,遇上停电,电热毯不能用,晚上就要穿两双厚厚的袜子裹着棉袄睡觉。”
“记得那里的厕所,是直接用木板铺在一个大坑上,十分简陋,第一次进去时觉得很恐怖,后来慢慢也就习惯了。”徐宏记忆犹新地描述道。
不一样的饮食习惯也增加了潜在的阻力。
瑞金人嗜辣。“无论什么东西都是辣的,菜里、汤里都会放一些辣椒。”
一名支教团成员对此记忆犹新。“刚来的时候,一顿饭要吃半个多钟头,而且是一把鼻涕一把泪。慢慢的,不知是我们习惯了这里的辣味,还是厨房的大师傅体谅我们,少放了辣椒,我们可以顺利的吃这里的菜了,而且如果没有辣椒的话,还会感觉到不习惯。”
面对这些,徐宏硬是咬紧牙关,在短时间内克服了生活上的诸多不适。
由于农村师资力量不够,每位志愿者一个星期平均要上10多节课,有的志愿者不仅要上两个班的课,还兼做班主任,一天工作下来,往往腰酸背痛。
这些困难,志愿者们心里早有准备。他们认为,既然是来支教,就要为老区做点贡献,教育是神圣的事业,希望能够用他们一点点的工作影响下一代。
“整个这一年给我的印象都很深刻。” 支教一年,徐宏说不出什么是最令人难忘的,“很多感觉真的是无法言表的。当你特别真诚、负责地去对待学生的时候,不管是轻声细语还是严厉地批评,他们都是可以感觉出来,并且记在心里的。”
支教志愿者们对班上同学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徐宏曾在所在班级班主任的带领下,对所在班级的部分同学进行了家访,许多学生开学时留下的家庭住址并不详细,他们一路找一路问,费尽周折才找到学生的住处。在与学生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徐宏发现大部分家长都不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如何,只是希望老师严格要求。作为任课老师,他们通过家长了解了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并跟家长讲清了家长与老师互相配合的必要性。支教者们还在家访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家庭贫困或不幸的学生,为今后更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打下了基础。
“孩子们都很可爱,当然也有个别淘气的,当时我们班上有个小男孩不爱学习,有一次把我气得差点上不下去课。”说起教过的山区学生,徐宏笑了起来。那里的孩子对于人大来的支教老师很好奇,所以一般会很愿意上课,但他们也会带着孩子特有的狡黠去试探老师的底线,看这个老师厉不厉害。“所以开始我们就听当地老师的话,对他们先是严厉,慢慢再温和下来”
“生活中要对他们好一些,上课的时候严厉一些无妨,当然,课要备得好才行。”经过半年的努力,徐宏任教的云石山初中初一•二班数学成绩在全年级排名第一,“我是支教团里比较严厉的老师,要求很严格。”
云石山初中支教团还与云石山初中团委一起组织了新年合唱比赛。云石山初中还在2006年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为主题的瑞金市初中生手抄报大赛中,获得优秀组织奖。
她介绍到,每个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的房间里都有当地孩子亲手制作的礼物。孩子们对老师的喜爱,有时可能是只是在窗台上的一束野花,一串纸鹤,一张孩子亲手画的卡片,或者他们亲手编制的小花篮,这都让他们这些“老师”倍感欣慰。
一位支教团成员在日记里深情地写道:“你因为自己付出的一点点,而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回报,你得到了一个孩子全部的爱和尊敬。”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006年六一前夕,她与支教队友们共同策划创意了“走出大山——安利梦想之旅”活动。通过“梦想与北京”征文,选出24名来自江西瑞金中学生。让这些从未走出大山的孩子们来到首都,与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和武警战士欢度六一儿童节。
这次活动成就了徐宏和队友们“用一年的时间来做一生难忘的事情”的梦想,也为他们一年的支教生活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次支教让我学会了吃苦和感恩,觉得更应该珍惜现在的一切,做事情的时候更脚踏实地了。”支教归来后,徐宏对农村和农村教育的现实有了更深的认识,看待世事的角度也丰富了起来,“现在我再在街上或公共汽车上看见农民工,我会想,他也许就是我某个学生的父亲。”
当初,徐宏放弃薪水丰厚、待遇优越的企业,选择去农村支教。她说,“生活是很现实的,每个人会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许多人都想进入大公司或政府部门,但在生活中并不一定都能如愿,而且适合自己的也许就不是这些职业。”
徐宏觉得,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里,大学生应该不随波逐流,而应该找准适合自己的路子。“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目前,她正在一家国有企业的新闻中心实习。 “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其实就是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
(编辑: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