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人大指数”系列发布启动会暨2025年首场指数发布会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出席并致辞。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党委常委、副总裁杨苜,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鄂志寰,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国土经济室主任黄征学,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信息政策所副所长殷利梅,新华指数事业部总经理曹占忠、研究院副院长亓芳芳,同方知网副总经理兼《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总编辑肖宏出席发布启动会。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郑新业主持。
林尚立在致辞中指出,“人大指数”系列发布启动会暨2025年首场指数发布会的举办,是中国人民大学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充分发挥协同攻关力量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必然要求。构建科学合理“人大指数”体系将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植根于中华文明深厚积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以主体性和原创性为本质特征,以有组织科研为有效牵引,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使命任务,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坚实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林尚立指出,指数发布要始终站稳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不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一系列用学术讲政治、具有深厚学理支撑的指数。要突出创新性,推动科研方法与手段创新发展。加强团结协作,系统概括、研究和阐释中国发展的新概念、新范畴、新价值、新理论,充分展现每一个指数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精神力量和实践力量。要突出战略性,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紧密围绕党中央治国理政和国家重大关切,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用指数阐释实践,用实践升华指数。中国人民大学将同各方一道,共同致力于将“人大指数”打造成为在国内有地位、国际有影响的高质量指数发布平台,持续作出让世界瞩目的理论贡献,努力推动更多人大指数从人大走向全国,从中国走向世界,为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勇攀哲学社会科学新高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郑新业主持并发布“人大指数”标识。
“人大指数”标识由科学研究处组织师生共同参与设计,主色为人大红,寓意中国人民大学鲜明的红色基因和独树一帜的学科优势。标识形象由多个代表摩斯密码的竖杠与点组成,每列对应一个英文字母,依次构成“RUC INDEX”组合,整体组成带有数据象征意义的图形,表明人大指数的数字特性;每列点数不同,寓意人大指数以我校各学院(系)、各创新高地的相关指数为基础构成;各列高低变化具有动态感,寓意人大指数实时更新、动态调整发布指数清单。
“人大指数”2025年首场指数发布会先后发布数据要素市场化推进力指数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指数报告。
数据要素市场化推进力指数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发起,旨在面向国家的数据事业和数据要素市场战略指引,基于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最新实践的调查研究,形成了包括基础环境、保障支撑、执行推进三大维度、7项二级指标、17项三级指标、37项四级指标的评价体系,以科学反映各地在引导和规范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方面的能力和成效。
根据数据要素市场化推进力指数(2024),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的探索,取得可喜进展。广东、浙江、北京等第一梯队的数据要素市场化推进力表现出色,创新探索,先行先试,有效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具体来看,在基础环境方面,各地区深化数字经济布局和建设力度,东部省份领跑全国,并在各地区涌现出一批数字经济领域的科创企业。在保障支撑方面,各地区立足国家数据要素市场化总体要求和自身情况,构建更具系统性与指导性的政策体系和标准体系,省级数据主管部门全部就位,数据集团与行业协会相继成立,数据要素市场的建设力量更加多元丰富。在执行推进方面,数据开放稳步发展,向社会供给的公共数据资源持续优化;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推进力度增强,超过60%的地区提出更细化的制度,近半数地区已上线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数据流通利用成效提升,全国共计成立60家数据交易机构,24个数据交易机构进行互认互通,场内数据交易额累计突破362亿元,数据商品体系内容多元且规模渐长,上架数据商品总数达32000款。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刘越男介绍数据要素市场化推进力指数背景。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院长任明发布数据要素市场化推进力指数。
殷利梅、肖宏、教育部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杜小勇作专家点评,指出数据要素市场化推进力指数重点突出,数据采集真实客观、指标体系系统全面、统计方法科学可靠,从中反映出近年来我国数据要素产业在政策、组织、技术等方面发展成效显著,对服务国家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价值,并从指数体系构建、数据流通共享等方面提出建议。
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指数由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发起,组织四川大学、西南大学等多所高校参与,形成多学科、跨领域研究团队,自2022年起动态跟踪、客观评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效,逐年编制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指数。指数综合选取宏观经济、协同创新、基础设施协同、贸易金融、城乡融合、产业发展6个一级指标,在二、三级指标上兼顾传统领域与新兴领域,科学构建指数评价体系。指数直观综合反映不同阶段发展状况,拓展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评估理论;反映成渝地区协同发展状况,为政府有关部门及时了解战略实施情况、适时推出新政策提供了有益参考。
报告显示,2018年至2023年间,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指数在经历涨跌之后仍处高位,六个一级指标发展特征各异。具体体现为:宏观经济稳中有进,收入水平提高与前沿经济发展是主要增长动力;协同创新增长快,创新产出与创新合作是主要推动力;基础设施协同成效显著,交通一体化和新基建表现突出;贸易金融整体向好,金融市场融合不断完善;城乡融合稳健提升,成渝生态与治理融合进步明显;产业发展先增后降,整体仍有增长,产业融入资本市场程度提升空间大。研究团队就提升六个一级指标质效提出针对性建议,提出要完善成渝合作机制与政策体系,促进各领域协同,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形成有实力、有特色双城经济圈,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涂永红介绍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指数报告背景。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钱宗鑫发布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指数报告。
黄征学、鄂志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于泽分别作专家点评,指出该指数紧扣目标定位,具有整体化、系统化、科学化特点,充分展现了成渝地区的发展特征与态势。从六大方面跟踪研究,凸显出经济指数持续稳定提升、产业规模活力不断加强、改革开放新高地加速推进、高品质生活宜居地逐步形成“四大亮点”和区域、结构、动态“三个不平衡”特征,体现出自下而上、系统科学的分析过程,政策建议针对性强,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政策价值,并从提升贸易金融在双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完善成渝经济圈城市群要素协同等方面提出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何天平主持发布环节。
发布会上,与会媒体代表围绕指数发布亮点特色、机遇与挑战、未来人才培养等议题与专家学者展开深入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始终将指数的研究作为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抓手,作为服务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把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重大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形成了一批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经济金融、城市与区域发展、人口健康、新质生产力等各领域的指数。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大学整合各类指数,设立“人大指数”系列发布平台,统一对外发布各领域指数,建立固定机制,形成品牌效应,以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代表;中国人民大学相关机关部处、学院负责同志,专家学者和课题组成员参加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