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西方经济学、新闻理论、法理学……记者在社会与人口学院2007级本科生的课表上看到了这些新鲜的字眼。“真没想到社会学的学生也有机会如此近距离的接触新闻、法律课程。”07级本科生商成果高兴地说,“我觉得自己的知识面拓宽了不少。”
据悉,“以生为本”、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一直是社会与人口学院秉承的教学培养理念,例如人口学系就有着中英文双语教学的优良传统,社会学系教学计划中也安排了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课程。
2007年初,中国人民大学开始展开了全校性的关于通识教育的大讨论,成立了学校通识教育委员会。社会与人口学院各位领导、老师结合人才培养要求和实际情况,经过严肃、细致的讨论,设计了2007级本科教学方案,在本科生基础课程中增加了新闻、法律类部类共同基础课程,并且将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等多门课程调整至大一开设。
面对新的改革,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通识教育使我们掌握了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为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与香港的博雅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看到我读的大学能采取如此先进的教育手段,真庆幸自己选择了人民大学。”07级本科生张尹霰抑制不住的称赞,“我本人是一个爱好广泛、阅读面较宽的人,虽然事先已经读到过很多方面的书籍,但有一流的老师系统讲述其他专业的知识,对于学科的理解是绝对不一样的感受。”
温煦坤同学也向记者表达了对新增课程的赞赏:“新闻媒体是社会学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之一,把这门课程纳入本科生的培养方案非常切合实际,对我们将来的职业发展很有帮助。我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有关新闻学科的知识。”
高晓非同学对经济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无论是从个人素质提升和将来就业的角度,还是从一个大学生心系祖国发展的角度来讲,经济学对我们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个人对经济学很感兴趣,以前就有一定的了解,但老师讲的是理论性的原理,听过之后觉得之前许多想不通的经济学问题都获得了解决。”
冯启娜同学则对通识教育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通识教育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次、人性化的完备教育;我们学校、学院把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贯穿于本科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健全的、具有公民意识的个人。”
在采访过程中,一些低年级同学向记者提出了课时多、学习压力大的问题,并对于如何在较重的课业负担下找到平衡点感到迷茫。07级本科生赵梦晗说:“我们第二学期有31个必修学分,课业压力很大,再加上学生活动,很少有时间去图书馆看书和运动。”
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学院教务处相关人员,得知院方之所以这样安排课程,一方面是希望给大三大四留出更多的实习时间,另一方面是希望同学们在前三学期对各个专业课程有更深的了解,为第四学期专业的选择提供帮助。
人口学系杜鹏教授为同学们提出了这样的建议:“通识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学生扩大知识面以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这些课程中,你需要明白哪些是对你重要的,哪些是你喜欢的。同学们很难同时深钻这么多课程,所以必须有所取舍。对于重要的和你喜欢的课程,你需要大量阅读以便深入研究,对于其他课程,只需做一个大致了解。”
(编辑:梁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