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中国人民大学三周年之际,4月20日,由武汉体育学院期刊社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体育部承办的中国特色体育学基本理论创新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武汉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吕万刚,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秘书长曹景伟,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郑新业,北京体育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杨桦,福建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黄汉升,吉首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白晋湘,吉林省体育局原局长、吉林体育学院原院长张瑞林,首都体育学院原院长钟秉枢,成都体育学院原院长刘青,以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武汉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大学、苏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天津体育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高校的体育学专家学者及在校学生出席论坛活动。中国人民大学体育部主任李树旺主持论坛开幕式。
郑新业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时代征程中,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体育学基本理论,是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体育学、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人民大学与武汉体育学院有着良好合作基础,去年3月,双方联合启动了“体育与社会调查项目”,共同建设我国体育与社会调查领域的首个开放数据库。本次论坛的举办,既是两校在体育学科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的重要标志,也是体育学界深入探讨和推动中国特色体育学基本理论创新取得新共识、新进展的重要平台。希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推动建立常态化的体育学基本理论研究合作机制,通过持续的理论对话与经验探索,共同打造体育学理论创新的学术共同体,共同培育具有中国气派的研究范式,发展出属于中国体育学自己的思想体系、知识体系与核心力量。
吕万刚在致辞中表示,武汉体育学院作为新中国最早成立的体育高等学府之一,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学科前沿、培养体育英才”为己任。建校七十年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卓有建树,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化发展之路。当前,体育强国建设的步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这一进程迫切呼唤建构一套深植于中国大地,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体育学基本理论体系。本次论坛聚焦中国特色体育学基本理论的创新发展与自主知识体系的科学建构,汇聚全国体育学科领域顶尖专家学者智慧,共同研讨中国特色体育学基本理论体系的时代内涵、学理基础和实践路径,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促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杨桦作《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学基本理论问题新观点、新阐释》主旨报告。他表示,体育学是以运动中的人和人的运动为研究对象,探究以身体活动促进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良性互动的规律的科学。要围绕西方体育理论的本土化、传统体育理论的现代化、中国特色体育理论的国际化构建内容完备、逻辑统一、结构完整的学科体系,科学性、开放性、民族性的学术体系,中国智慧、中国价值、国际认同的话语体系。要立足体育实践,持续推进体育学理论创新体系化、学理化,夯实新时代体育学基石,为体育实践提供不竭的理论支撑。
黄汉升作《论中国体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之路》主旨报告。他表示,新时代建构中国体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已成为一项重大课题。新时代中国体育学面临着新的学科使命,即从“借鉴者”“学习者”变成主动的“创造者”。要处理好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关系、中国体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中国体育实践的关系、中国体育学自主性与开放性的关系、中国体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中国体育学教材建设的关系,科学解答体育领域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这应是全体中国体育学人共同秉持的思想自觉、理论自觉与行动自觉。
刘青、张瑞林、白晋湘、曹景伟、苏州大学江苏体育健康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家宏、上海体育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陆颖之、钟秉枢、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党委书记王健、武汉体育学院体育工程学院教授黄谦、李树旺分从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心理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交叉学等学科领域作主题报告。
中国特色体育学基本理论创新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论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持续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战略部署,聚焦于中国特色体育学基本理论的创新发展与自主知识体系的科学建构。论坛核心议题涵盖中国特色体育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体育基本理论自主创新的探索以及中华体育文化的赓续传承与蓬勃发展等多个维度,旨在共同探寻新时代背景下体育学基本理论创新的崭新思路与高效方法,进而凝聚中国体育学术界广泛而坚实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