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主办的全国公众科技创新认知度调查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发布了《洞察科技脉动 构筑创新桥梁——全国公众科技创新认知度调查报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的专家学者围绕优化创新政策、促进科普教育、激发创新活力展开研讨。
全国公众科技创新认知度调查于今年7月启动,调查内容涵盖受访者对科技创新现状的认知评价、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企业科技创新的驱动力等方面,以期全面了解中国居民对中国科技创新的认知、评价及未来预期。
在科技现状认知方面,《报告》显示,不同学历背景的受访者对各个科技创新领域发展成就的评分分布有差异。对于5G通信、消费互联网、轨道交通等领域,公众普遍评价较高,不同学历水平人群间差异也不显著,说明这些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不同教育背景的公众对其成果的评价较为一致;然而,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大模型、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公众评价得分较低,且随着受访者学历的提高,其评分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主任龚新奇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在致辞中提到,公众对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大模型、生物医药等领域的认知和评价不高,揭示了这些科技创新给公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不多不够鲜明的事实。
“未来在不断推进相关领域科技创新的同时,还需结合具体场景,推动更多应用创新、产业创新”,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周城雄说。
有效的科普教育可以提升公众对科技领域创新成果的了解认识,激发社会各界对科技创新的认可、支持和参与,为科技创新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氛围。那《报告》在科普教育方面提供了哪些启示?
《报告》显示,在创新主体方面,科研院所、民营企业、高校排在受访者心中贡献最大的科技创新主体前三。在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受访者对于高校与科研院所、外部动力方面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认可度高于企业内部。其中,在高校与科研院所方面,受访者对其人才培养效果促进协同创新的评分最高,表明高校与科研院所的高质量人才培养被视为协同创新成功的关键。
作为公众普遍认可的知识源头,高校与科研院所承担着科技传播和科普教育的重要任务。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徐翔表示,科普书籍和科普人才存在短缺,高校与科研院所在科普教育方面的激励机制也存在不足,这些都是制约科技传播和科普教育发展的掣肘。
最后,《报告》为科技创新发展提出五点建议:第一,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与生态系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第二,完善科技创新相关政策,平衡科技创新中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第三,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更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建立更完善正向激励机制,表彰和奖励在科技创新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第四,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第五,加强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提高公众科技素养,强化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培养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氛围,为科技创新打造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原文链接:[人民日报]《全国公众科技创新认知度调查报告》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