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三进下党访贫问苦,现场办公,解决问题,推动发展。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乡亲们回信,祝贺他们实现了脱贫,鼓励他们发扬滴水穿石精神,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30多年来,下党乡乡亲们感恩奋进、接续奋斗,在走好闽东特色路、建设全国乡村振兴样板区上取得瞩目成绩。“三进下党”深刻体现了“把心贴近人民”的工作情怀、“到基层去现场办公”的工作方法、“滴水穿石”的工作作风和“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工作理念,蕴含着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9月23日至24日,“三进下党”与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在福建省宁德市举行。研讨会由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教授作视频致辞,亲历者代表、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陈增光,以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农业农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的知名专家学者作主旨发言,来自中国法学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辽宁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与会专家深入探讨“三进下党”的历史贡献与时代价值,畅论新征程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扎实推动农村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学理支撑。
深刻感悟“三进下党”的历史贡献和时代价值
“三进下党”的生动实践,既是历史的故事,也是今天的故事,更是未来的故事,彰显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
“三进下党”彰显了深厚的为民情怀。“三进下党”是坚守“人民至上”根本立场的生动体现,彰显了深厚的为民情怀。林尚立指出,“三进下党”的深情,生动诠释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初心,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刻体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中心研究室主任尹建军认为,“三进下党”凝结着人民至上的情怀、服务基层的担当、做好群众工作的智慧,将为我们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不竭动力和丰厚滋养。北京师范大学张琦教授表示,“三进下党”的生动实践为广大领导干部树立了亲民务实的工作典范,加强了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华侨大学薛秀军教授指出,“三进下党”不仅体现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和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更是内蕴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底色,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实践样本。
“三进下党”体现了坚韧不拔的韧劲。“三进下党”体现了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工作韧劲。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副局长易海云指出,“三进下党”,不仅走进了“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的穷乡僻壤,更是走进了下党乡人民的心坎里,开启了下党乡摆脱贫困走向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农业农村部副局级乡村振兴督查专员刘胜安表示,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面对贫困落后的客观实际,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向贫困这块“硬骨头”开战,留下了“三进下党”扶贫佳话,形成了摆脱贫困的扶贫制度。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教授认为,“三进下党”彰显了实干兴邦的鲜明品格、滴水穿石的坚韧意志,为广大党员干部转变工作作风、破解发展难题、推动事业发展树立了典范。福建师范大学黎元生教授提出,“三进下党”体现了立足长远谋划发展的战略思维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坚定信念。厦门大学冯霞教授认为,“三进下党”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下党人民的深情厚谊,蕴含着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辩证哲学智慧,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
“三进下党”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科学指引。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于涛指出,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留下“三进下党”“四下基层”等为民佳话,深刻回答了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减贫发展与乡村建设工作提供宝贵参考。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郭跃文研究员表示,“三进下党”为脱贫致富、推进乡村振兴留下了宝贵思想财富:弱鸟先飞的意识、滴水穿石的精神、赤诚为民的情怀,深刻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想哲理与工作方法,对新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农业大学张晖教授提出,“三进下党”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先导与思想源泉,蕴含着科学的思想方法和高超的辩证思维能力,是引领新时代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之钥”。山东财经大学崔宝敏教授认为,在“三进下党”的激励鼓舞下,闽东地区实现了脱贫摘帽,为全国精准扶贫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打开了工作格局,为新征程上推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深刻认识“三进下党”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智慧和启示
“三进下党”所坚守的根本立场、精神内涵、价值追求,所蕴含的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工作方法,为新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智慧和力量。
“三进下党”有效激发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朱信凯教授指出,“三进下党”的伟大实践蕴含着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滴水穿石精神以及坚持问题导向的调查研究方法,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指南。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徐祥临教授提出,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必须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深悟透,把好乡村振兴的政治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厦门大学胡荣教授表示,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文明乡风建设元素,推陈出新,把传统文化元素与时代要求结合,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进下党”助力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三进下党”体现了对基层乡村、贫困地区的高度关注和行动示范,为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树立了榜样。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吴国宝研究员指出,要借鉴下党乡等地方的先进经验,同步推进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强化城乡统筹谋划与顶层设计、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福建师范大学王金礼教授提出,中国的城乡融合发展经历了从设施、资源等“物的融合”到“人的融合”的发展历程,在新时代正向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山东社会科学院徐光平研究员认为,要精准把握城乡融合发展进程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
“三进下党”推动走好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三进下党”为新时代新征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提供了实践经验,进一步坚定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信心和方向。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陈增光提出,拿出只争朝夕的干劲、保持滴水穿石的韧劲,切实肩负起特殊的责任和使命,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郭跃文指出,“三进下党”留下的宝贵财富将继续引导下党、闽东甚至全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金书秦研究员表示,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农特产业兴旺是闽东摆脱贫困的一大法宝。张晖认为,“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提出,回答了“闽东怎样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解放了思想,理清了发展思路,引领闽东实现了从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到福建经济增长极的历史性跨越。
传承弘扬“三进下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扎实推进农村实现共同富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系统部署,为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新征程上,要传承弘扬“三进下党”实践伟力,发扬“敢为人先、爱拼会赢”优良作风,把改革的思维、改革的精神、改革的方法贯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过程,奋力书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画卷。
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城乡发展环境。兰思仁提出,加强农村工作体系建设,强化统筹推进乡村振兴职责,健全议事协调、督查考核、上下衔接等机制,形成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强大合力。胡荣提出,做好乡风文明建设可以整体提升农民的素质,培养农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理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发挥特色优势,培育壮大乡村产业。福建师范大学赵秀丽教授提出,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浙江师范大学葛深渭教授提出,充分挖掘乡村生态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对于促进乡村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吉林大学张秀娥教授提出,促进农文旅融合,激发乡村产业振兴“新活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铸就乡村产业振兴“强引擎”,发挥党建领航作用,打造乡村产业振兴“先锋队”,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注入乡村产业振兴“新动能”。泉州师范学院颜雅英教授提出,从持续提升乡村产业振兴效能、因地制宜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精准落实产业帮扶政策等方面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科学合理布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宁德师范学院魏远竹教授提出,不断加大交通、教育、医疗、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投入,切实缩小城乡差距,显著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福建农林大学陈梅英教授提出,挖掘村级资源禀赋,运用积分制重塑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推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伟大事业。闽江学院邓启明教授提出,从完善引留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培育与使用激励、推进政产学研协同等方面研究设计出配套策略措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培育经营主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辽宁大学谢地教授提出,农村集体经济制度、体制、机制系统集成式改革是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谋划和顶层设计,而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集体经济制度、体制、机制系统集成改革的重中之重。福建社会科学院林昌华研究员提出,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规模化、高水平、高质量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道路。南京农业大学林乐芬教授提出,探索与完善适合农村发展的新型经济模式,加快产业融合,推动全产业链发展,构建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实现共同富裕。山东财经大学董长瑞教授提出,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发展产业、增加收入,是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是强村富农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厦门大学魏丽艳教授提出,因地制宜探索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着力培育壮大新的富民产业,形成支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刘素华教授提出,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代际利益平衡,推进全面协调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原文刊载于《学习时报》2024年10月18日第7版)
原文链接:[学习时报]感悟“三进下党”的实践伟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