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人大附中召开“早培班”教育实践报告会
时间:2012.07.25

2011年1月22日,“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探索——人大附中召开‘早培班’教育实践报告会”在人大附中举行。来自教育部、北京市教委、海淀区政府、海淀区教委以及相关单位的领导、中科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报告会,人民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牛维麟、校办公室主任刘向兵、党委宣传部部长郑水泉出席了报告会,出席报告会的还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校长以及各大新闻媒体的记者。大家共聚人大附中,关注“早培班”现象,探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思路和信途径。

如何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在基础教育阶段对拔尖创新人才进行早期培养?人大附中在刘彭芝校长的带领下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实践。2010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北京市教委正式发文批准人大附中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成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每年在北京市小学五年级学生中选拔招生。2010年8月该基地首次招生,80名学生成为人大附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验班”(简称“早培班”)的第一批成员。

报告会上,刘彭芝校长作了“人大附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探索与思考”的主题报告。她站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高度重点阐述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教育理念,认为基础教育阶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定位应该是打基础,既包括学科知识的基础,也包括人格、品德的基础以及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基础。人大附中“早培班”的目标是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培养团队意识,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一批学生具备拔尖创新的能力,具有成为“大家”的潜在特质。近期目标是使部分学生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方面(STEM)在国内外同龄人中有突出表现。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早培班”在培养模式上对现行的教育体制有所突破,在课程设置于教材教法上有所创新,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刘彭芝校长介绍了人大附中20多年来进行的超常儿童教育实验,以及在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选拔与培养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在此基础条件上,人大附中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是全方位的,涉及科学、文学、艺术、体育、领导力、发明创造等各个领域,“早培班”在培养模式上以专家学者担任辅导导师,让学生到大学、科研院所的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使他们的突出潜能能够得到挖掘和发展;在教育机制上,改变评价机制,采用弹性学制,期望能实现与大学的无缝衔接。刘彭芝校长强调:“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应该是大学和科研院的事情,而必须从小抓起,要努力探索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科研院所一条龙的拔尖船心人才的培养体系。”她呼吁,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应该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报告会上,人大附中副校长、“早培班”负责人、物理特级教师高江涛介绍了人大附中“早培班”的教学情况。在教师团队方面,“早培班”选拔了常年在高三、初三把关的名师和骨干教师任教;课程设置理念上,“早培班”着眼学生的人格道德、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激发潜能与创造力,成为全面发展且有突出特长与创新能力的人才;课程具体设置上,在初一年级基本课程之上,增设了物理、化学、工程技术、生命教育、校本选修等课程,并创设了涉及相关学科的研修课程;在课程实施上,实现了小学与初中、高中课程的打通,进行了学科间交叉融合、人文与理工兼顾并重的探索。

高江涛老师还通过视频展示了“早培班”课堂教学的情景,在物理课、技术与设计课、心理课、语文名著阅读课、英语课上,孩子们强烈的学习兴趣和生气盎然的课堂氛围以及超常的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孩子们走出课堂在研究单位进行生物、物理研修课的实践学习,让人看到了“早培班”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教学的可喜探索。

报告会上,与会领导和来宾对“早培班”的教学实践表示浓厚的兴趣,并对他们的探索表示肯定。现场一位教育专家告诉记者,作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承担者,人大附中是实实在在在搞改革、趟路子,他们很不简单,也很不容易,相信人大附中会在助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这项事业中取得成绩。

(编辑:罗豫伟)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