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砥砺五载·再出发|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五周年回顾
来源:党委宣传部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
时间:2023.01.16


2018年1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2023年1月13日是研究院成立五周年的日子。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五周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做出了“建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的重大部署,并提出今后五年学校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当好带头研究阐释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旗帜。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宣传普及的系统性谋划、整体性推进、项目化管理,构建协同化、机制化、平台化、品牌化的创新工作体系,产出有思想高度、有学理深度、用学术讲政治的系列重大标志性研究和实践成果。


2017年10月25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国人民大学率先成立全国首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下称“研究中心”)。



2018年1月13日,研究中心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院是党中央批准的首批10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之一。



今年,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五岁了。五年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在中宣部和教育部的有力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始终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学习宣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理论研究为中心,以“三进”工作为抓手,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按照“整体化布局、学科化构建、系统化推进、品牌化打造”方略,扎实推进、稳步前行、成效显著。



(2017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成立暨座谈会)



(时任教育部思政司司长,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致辞)



( 2018年1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揭牌仪式)



一、建章立制 抓好研究院规范化建设


五年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关注,得到学校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

2019年8月,中宣部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建设测评标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的建设提出了高标准要求。学校领导也通过调研、召开专题会等形式专门讨论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问题,对研究院发展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


(2021年12月14日,张东刚书记到研究院走访调研)



(2022年9月28日,林尚立校长在研究院座谈调研)


五年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坚持把建章立制贯穿发展全过程,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流程,规范运行机制,形成了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重大事项院务会决策制度,逐步实现了工作制度化、制度标准化、标准流程化,为规范化建设、常态化运行、长远性发展提供了稳定保障。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建设方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等,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理事会章程》《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工作制度》,完善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和经费管理细则》《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行政支出管理办法》等,加强了日常行政管理和经费管理;《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管理办法》《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绩效工资和科研业绩奖励发放实施细则》等,激励了研究员成果产出。


(2021年1月19日,研究院召开第一次理事会扩大会议)



二、强化武装 优推新高质量研究成果


五年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始终坚持在中央主流报刊上正面发声、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文章、在重点出版社策划出版学术精品著作,以多种方式呈现理论研究成果。


一是组织刊发理论文章


组织研究员在《人民日报》《求是》《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解放军报》等主要党报党刊上刊发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章约200篇;在《学习时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教育报》《北京日报》《前线》等重要报纸期刊累计发表理论文章约120篇;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累计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约250篇。


(研究员发表的部分重点理论文章)



二是策划出版学术精品图书


2022年,组织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团队撰写的“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第一期16卷)正式出版,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丛书”系统梳理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未来走向之间的关系,多角度解读中国式现代化从哪来、怎么走、向何处去的问题,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学理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


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组织出版《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民族复兴的制度蓝图》,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1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其中,《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入选中组部第五批干部教育读本优秀教材,并获得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和《民族复兴的制度蓝图》)


2021年10月,为系统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组织国内马克思主义教育与教育科学领域的知名学者编写出版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创新与发展研究”丛书。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创新与发展研究”丛书)


组织编写出版的其他丛书、著作一览。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治理”丛书)



(陈先达:《一位“85”后的马克思主义观》;王利明:《人格权立法的中国思考》;贺耀敏:《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杨伟国、韩克庆:《风云七十载: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研究》;秦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研究》;邱海平:《<资本论>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王义桅:《时代之问 中国之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是发挥决策咨询功能


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撰写内参,多篇被上级有关部门采纳;创建符合研究院定位和特色的“学理·哲理·道理:新时代新思想论坛”系列成果内参,目前刊发15期。


三、注重牵引 抓好设好各类研究课题


五年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坚持以课题研究为牵引,不断推出高质量成果。

一是承接中组部、中宣部、中联部、教育部等上级部门委托项目10余项,聚焦研究重点,整合优势资源,加强联合攻关,在一些关键性问题研究上推出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研究院承接的省部级以上项目一览表)


二是围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之治”“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主题自主设立专项研究项目70余项,组织专家学者开展研究,更好发挥理论研究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研究院自设课题一览表)


三是与国企民企等开展研究合作,承接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委托课题,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传递到事业一线,让红色引擎在企业充分发挥提质增效作用。


(国企民企委托横向课题一览表)



四、抓好支点 建好用活校内外研究平台


五年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整合校内资源,联合校团委成立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教育学院成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研究中心”;联合法学院成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联合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成立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研究中心”,四家研究中心围绕自身领域关键性问题,开论坛、写报告、出成果,不断扩大研究院的学术影响力。


(2020年1月11日,新时代中国青年发展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研讨会)



(2020年10月28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仪式)



(2020年11月29日,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习近平法治思想与中国法治发展评估学术研讨会)



(2022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2022年11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与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中国法学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外交部)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务实合作,继续深化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


(2022年11月3日,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合作研究签约仪式)



五、全面推动 持续开展“三进”工作


五年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配合学校开好课程,推动研究员参编教材、撰写辅导读本,主动服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一是编写修订教材、辅导读物


参与组织编写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组织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大学版、高中版),参与编写“读懂新时代”丛书等辅导读物。


二是配合开设相关课程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学校在全国高校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实现本硕博全覆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联合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一体化教学资源,对全国高校开设相关课程起到支持保障和示范引领作用。

2021年,秦宣领衔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学团队获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北京市地区特等奖。

2022年12月29日,北京高校发起成立全国首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学研究会,秦宣获聘担任研究会首任会长。


三是联合开展师资培训


2019年12月,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师资培训班。首届培训班吸引了来自全国十余所高校的60余名思政课教师报名参加,反响良好。

2021年7月和2022年8月,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 研修班。


六、营造氛围 广泛开展研讨交流



五年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通过举办各种论坛,加强跨学科交流、加强校内外交流、加强学理探讨交流,推动形成研究合力,切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入行。



一是承办高端论坛


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重点,发挥平台作用,组织系列高端论坛,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深入研讨交流,在理论界和社会上营造良好思想理论氛围。


(2022年3月10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启动仪式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原创性贡献”学术报告会)



( 2022年8月17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端论坛)



(2022年11月3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讨会暨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合作研究签约仪式)



二是举办专题研讨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历史节点,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举办30余场专题研讨会,不断推动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引向深入。




(2019年11月6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座谈会暨特约研究员聘任仪式)



(2020年11月13日,第三届21世纪马克思主义论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开启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2021年4月6日,高校社科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座谈会首场——“党的建设百年:历程、成就与经验”)




(2021年7月7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暨建党百年系列成果发布会)


(2022年5月23日,“经师人师统一的大先生”线上研讨会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联学活动)



(2022年7月24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座谈会)



三是持续开展“学理·哲理·道理”新时代新思想论坛


2021年9月,启动“学理·哲理·道理:新时代新思想论坛”系列活动。论坛围绕党的创新性理论最新表达及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不断聚焦主题,采用集中研讨与报告评议等方式,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同教学研究相融合,成效显著。


七、广泛宣传 并抓线上线下扩大覆盖面


五年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把宣传普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要职责。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等平台,不断推动理论大众化,增强穿透力、扩大覆盖面。一是开展理论宣讲,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组织郝立新、杨凤城、秦宣、杨德山、陶文昭、何虎生、王向明等专家学者,赴云南省委、河南省政协、西藏自治区党委、教育部党组、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国家能源集团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专题辅导宣讲150余场,辐射受众逾千万人次。


(2021年4月,王向明研究员为云南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授课)



(2021年6月,郝立新研究员在西藏自治区省级领导班子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读书班暨自治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上作报告)



(2021年5月,陶文昭研究员在河南省政协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报告会上作报告)


二是上荧屏传声音,积极引导舆论。鼓励研究员积极参与重要电视节目的录制、直播。秦宣、王向明、陶文昭、王义桅等多次公开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上发声,针对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问题,进行深入解读阐释,着力解疑释惑、回应关切。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通过主动谋划、精心策划、积极参与,引导研究员以不同形式、不同视角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宣传阐释,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网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媒体平台积极发声,50余人次接受《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思想耀江山》《时代问答》《问答二十大》等电视网络节目访谈30余期。

特别是参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评论部制作完成五集专题政论片《新时代》,阐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从《时代之问》到《行动指南》,从《非凡成就》《伟大变革》到《擘画蓝图》,节目阐释了十年来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讲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引起广泛关注和巨大影响。

三是刊发内部资料,第一时间传递最新声音。2021年以来,每周向校内研究人员发放内部学习材料《学习动态》,目前共发放93期;编印研究动态,编辑报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工作简报》25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简报》9期。


八、讲好故事 不断加大对外宣介力度


五年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始终将对外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点落实任务,不断拓展国际视野,主动创造条件,通过学术研讨、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理念、中国道路、中国方案的认同。


一是坚持中外对话、以我为主


承办“万寿论坛”3次,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当代政党研究平台等单位联合举办国际论坛4次,独立主办“中国与世界的对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论坛,与多国政党领导人、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云端相聚,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研讨。


(第十八届万寿论坛——“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二十四届万寿论坛——“精准扶贫与中非合作”)



(第二十七届万寿论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



(“中国与世界的对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论坛)



二是坚持创新叙事、增进认同


完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丛书(英文)出版工作,有序推进“理解中国”和“讲好中国扶贫故事”系列丛书外译出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丛书(英文))



( “讲好中国扶贫故事”系列外译丛书(英文))



(“理解中国”系列外译丛书(英文))





三是坚持平实平和、生动鲜活


积极参加党的对外交流活动,受中联部等单位邀请,郑新业、张晓萌、王义桅等研究员对外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平实生动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共产党故事,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中国实践。


(2019年,郑新业研究员赴外交流讲学)



(2019年12月,张晓萌研究员赴津巴布韦、坦桑尼亚宣讲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用英文作题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报告)





(2022年6月14日,秦宣、陶文昭、郑新业、张晓萌等研究员参加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主办的圣保罗论坛“自主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专题研讨会并作主题分享)



(2022年11月30日,中国记协线上举办第159期新闻茶座,王义桅研究员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向中外媒体阐释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介绍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与内涵,并回答记者提问)



四是坚持聚焦热点、主动发声 


以各主流报刊和研究院英文网站为载体,聚焦国际热点问题发表短文短评,积极配合国家外交活动积极发声,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做出样板和成效,不断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人才吸引力。


( 陶文昭、王义桅、夏璐等研究员在China Daily、CGTN等媒体平台发表的文章)


新蓝图已然绘就,新征程击鼓催征。未来五年,学校将继续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建设工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的牵引作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高质量发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等方面产出标志性成果,取得标志性成就,服务于学校“双一流”建设和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原文链接:[中国人民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砥砺五载·再出发|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五周年回顾

(责任编辑:董涵琪)



编辑:郑嘉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