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结束后,在党中央的关怀支持下,停办长达八年之久的中国人民大学获得了新生。
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明确提出:“人民大学是要办的,主要培养财贸、经济管理干部和马列主义理论工作者。”1978年7月7日,国务院国发〔1978〕129号文件批准教育部《关于恢复中国人民大学有关问题的请示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大学。恢复中国人民大学对于加强马列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人才、经济管理人才和高等学校政治课师资的培养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希望各有关方面对恢复和办好中国人民大学的工作,给予积极支持”。
1978年7月26日下午,学校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复校会师大会。
中国人民大学复校之初,恢复和新建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法律、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中国历史、档案、计划统计、财政、工业经济、贸易经济、农业经济、经济信息管理15个系,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史、苏联东欧、外国经济管理、清史、人口理论、语言文字6个研究所,外语、俄文、体育、电化教育4个直属教学单位,以及出版社、图书卡片资料社、青锋机械厂、附属中学等附属单位;学校设有24个本科专业、14个硕士研究生专业。
199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庆55周年前夕,学校党委全体会议正式通过以“实事求是”为校训。这一时期,人大人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实事求是”的校训,在中国社会发展重大转折时期关键节点发挥着重要作用。1978年,校友胡福明起草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1992年,校友陈锡添发表的《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再次预示着新的发展时期的到来。
复校后的几届校领导班子都非常重视党的建设对学校事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保障作用和促进作用,重视教学和科研工作,推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等各项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学校传统优势学科的地位进一步巩固,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完善的梯队结构、雄厚的学术力量,学科综合实力大大提高。在1988年第一次全国重点学科评选中,全校共有14个专业入选;在2002年第二次全国重点学科评选中,全校共有25个专业入选。2007年,教育部审核批准中国人民大学8个一级学科和8个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至此,学校已有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33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居全国首位。
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正式被列为“211工程”建设高校,并获得重点支持。此后,学校在“985工程”一期建设(1999年-2003年)和二期建设(2004年-2008年)时期,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社会服务、国际交流、校园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形成了以“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为学科特色,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继续教育为辅助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2003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与苏州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合作建设中国人民大学苏州研究院。2009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举行首批金融学、财政学、汉语国际教育、法律等专业开学典礼。
从1978年至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从“文革”停办中恢复,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迅速成长,在新世纪初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速前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重镇、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高地三大办学特色,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以昂扬的姿态,迎接新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