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为了培养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素养和专业知识的新中国的建设人才,中共中央决定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中国政法大学,调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部分干部组建中国人民大学。
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第十一次政务会议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指出:“新国家的伟大建设工作已经开端。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设立中国人民大学,接受苏联先进的建设经验,并聘请苏联教授,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新国家的各种建设干部。”,“教育方针应是教学与实际联系,苏联经验与中国情况相结合。”
1950年2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任命吴玉章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胡锡奎、成仿吾为副校长。11月12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共中国人民大学党组,胡锡奎任党组书记。
1950年10月3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学典礼上,刘少奇指出:中国人民大学“是我们中国第一个办起来的新式的大学,在中国历史上以前所没有过的大学。中国将来的许多大学都要学习我们中国人民大学的经验,按照中国人民大学的样子来办立其他的大学。” 随着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前进,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中国人民大学建校初期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0年到1952年的初创阶段。在专业设置上,中国人民大学初时,建立了“八大系”:经济系、经济计划系、财政信用借贷系、贸易系、合作社系、工厂管理系、法律系、外交系。这8个系是与国家发展,尤其是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社会科学学科。中国人民大学秉持“教学与实际联系,苏联经验与中国情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除认真组织好教学外,还积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制定教学计划和各种规章制度、组建教研室、培养师资、进行科学研究、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组织全体人员学习马克思主义。到1952年底,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初具规模,设有9个系、38个教研室、1个编译室,此外还有专修科、预科、马列主义研究班、研究生班、马列主义夜大学、函授专修班和附设工农速成中学,3年内共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2318人。
第二阶段是1953年至1965年曲折前进的时期。1953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人民大学为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对办学任务和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开辟了一条培养新型工农知识分子的道路。到1956年底,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培养马列主义师资和财经、政法干部为主的综合性大学。1957年以后,中国人民大学的系科设置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1965年底,全校共有1个学院 、12个系、3个研究所、1个研究室,设有19个专业。从建校到1965年15年间,中国人民大学共接收过24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留学生,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65870名,取得科研成果2397项。
第三阶段是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到1970年“停办”时期。1966年开始的“文革”给中国人民大学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各级党政组织陷于瘫痪,教学、科研工作被迫停止。1970年10月,北京市革命委员会通知中国人民大学停办。从1969年11月至1972年底,学校先后有1583名教工、480名家属,分八个批次下放到江西省余江县中国人民大学“五七”干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