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协办的南岛语族与海洋文明研究院成立仪式暨“南岛语族与海洋文明”学术研讨会在福建会堂举行。专家学者围绕“海洋强国”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内涵以及南岛语族与海洋文明的跨学科研究进行交流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福建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黄建雄,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孙键,中国人民大学福州研究院院长郭海鹰出席会议。
林尚立表示,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的研究和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代表的海洋文化研究,对中华文明追根溯源、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价值。学校成立南岛语族与海洋文明研究院,旨在拓展文明理论的研究视野,为丰富中华民族文化根脉、助推两岸融合发展注入文化力量;推进实践逻辑的转化支撑,为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贡献智慧力量;加强国际领域的交流合作,为推动人类海洋文明发展进步、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拉紧文化纽带。中国人民大学愿与各方一道,在深化南岛语族研究、推动海洋文明发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推动构建中国特色海洋文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共同为中华文明历史溯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傅柒生表示,福建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与南岛语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肩负着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双重使命。近年来福建持续推进水下考古工作,为南岛语族起源提供了重要实证。福建将全力支持研究院工作,推动考古成果的系统梳理,助力构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理论框架。
黄建雄表示,福州市作为南岛语族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成果展示、宣传和交流中心,将立足国家发展战略,依托地理与资源优势,积极深化研究成果的社会化传播,增强公众对中华海洋文明的文化认同。福州市将积极支持研究院的工作,为南岛语族与海洋文明研究提供支持保障。
主旨发言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张林虎主持。
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宋建忠以《南海深海考古:揭开明代海洋贸易之谜》为题,介绍了深海探测船及载人潜器技术在南海的水下考古成果。他表示,此次深海考古首次系统性应用科学方法,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技术跻身世界前列,未来将进一步探索南海深海考古的未知领域。
台湾学者李匡悌以《两岸文明同源:考古与基因证据双重印证》为题发言。他表示,两岸史前文化共性显著,稻作遗存、拔牙风俗、陶器工艺一脉相承。台湾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石器特征与大陆南北文化均有相似性,生业考古分析佐证了早期福建移民跨海峡活动。希望两岸打破学术壁垒,合作推进“南岛语族溯源工程”。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传超以《古基因组学视角下南岛语族的起源和迁徙历史》为题发言。基于古DNA研究,他提出台湾人骨基因组与大陆东南沿海壮族、侗族人群高度同源,这一成果为“两岸同属中华文明”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赵旭东以《海洋文明转型:从历史叙事到当代实践》为题,从文化人类学视角提出“海洋文明转型”理论。他希望通过民族志研究揭示南岛语族的文化韧性,将“岛链”从地缘政治符号转化为文明联结纽带,助力中华文化全球传播。
3月23日下午,专家学者就“多学科视角下的海洋文化研究”和“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两大主题展开讨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建业、陈胜前主持。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福建省考古研究院、福建博物院、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考古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大学、闽江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会。
中国人民大学南岛语族与海洋文明研究院以“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文化流动研究”“海陆变迁与人群迁徙研究”为主要研究内容,汇聚考古学、人类学、遗传学等多学科力量,联合国内外学术机构和相关领域学者深入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研究院将助力揭示南岛语族与中华文明的深层关联,为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提供学术支撑,同时为“一带一路”沿线文明对话注入新动能。未来,研究院将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术合作,推动南岛语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创造性转化,为全球海洋文明研究贡献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