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中国人民大学三周年来临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深入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推进会暨2025—2027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部署会,系统谋划、全面部署未来三年学校各项重点工作,为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贡献人大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主持全体会议并作总结讲话,校长林尚立作工作部署。
会议主要任务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纲要》和三年行动计划部署,面向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五年大考”、面向建校90周年和2037建校百年,系统谋划、全面部署未来三年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昂扬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张东刚指出,《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是首个以教育强国为主题、以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重要任务的国家行动计划,对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部署,更好发挥教育强国建设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作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张东刚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更加深刻认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性、紧迫性、系统性,深刻领会实施《纲要》和三年行动计划的政治意义、人民意义、战略意义。要坚持系统思维,牢牢把握贯彻《纲要》和三年行动计划中的几个重要关系:一是处理好谋划全局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在学科布局、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维度建立与国家战略需求的动态适配机制、及时调整机制和前瞻布局机制,瞄准智慧治理、涉外法治、全球治理等战略急需领域实施精准滴灌,实现“全局着眼”与“重点落子”的辩证统一。二是处理好守正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度融入知识创造全过程,在筑牢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底色”的同时,以AI技术和智慧理念重构学科发展生态,实现“基因传承”与“范式革新”的辩证统一。三是处理好规模扩容与内涵发展的关系,建立并持续优化适应一校多园一体化发展的育人体系、科研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在“高水平规模扩容”和“高质量内涵发展”的双向互动中实现办学实力提升的辩证统一。四是处理好担当作为与风险防控的关系,既要保持“敢为天下先”的开拓锐气干事创业,又要以安全稳定成效确保改革发展效能,在守牢底线中夯实发展根基。未来三年,要从强化党建引领、拓展资源要素、创新体制机制、凝聚共同意志等方面重点发力,汇聚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的强大动能。
林尚立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三年来,学校事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成效显著。学校召开此次会议,旨在进一步明确战略目标、压实重点任务、凝聚发展共识,谋大局、抓机遇、迈实步、齐奋斗,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努力成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先锋力量。
林尚立强调,要把握发展脉络、锚定发展目标,在融入国家战略、抢抓时代先机中展现作为担当,在服务教育强国战略与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作出引领性贡献。他从六个方面就三年行动计划重点任务作出部署。一是以创新创造创业为核心,重塑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二是以一流学科培优为突破,重塑学科发展生态体系;三是以文科实验室建设为驱动,支撑重大科研项目有组织联合攻关;四是以引才育才为重点,加快造就结构合理人才梯队;五是以AI和大数据等新技术为支撑,加强高质量学科基础设施建设;六是以战略人才培养和文明交流互鉴为己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林尚立指出,要锻造多元能力,强化服务国家战略之“能”、锻造项目谋划之“功”、提升善用技术之“效”、筑牢基层治理之“基”,以“大谋划”擘画未来,以“大创新”突破藩篱,以“大行动”彰显担当,向党和国家交出一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路答卷。
学校党委常委朱信凯、郑水泉、何力、王易、冯仕政、郑新业、支晓强、青格勒图结合职责分工作大会交流发言。
下午,会议进行分组研讨并进行大会总结。各二级组织机构主要负责同志分为7组,对《中国人民大学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会议讨论稿)》进行讨论,围绕学校领导在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交流认识体会,共同探讨未来三年的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就更好落实学校党委的工作部署建言献策。
分组研讨结束后,总结会议召开。支晓强主持并作会议总结。
大家一致认为,学校三年行动计划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方向明确、措施具体,系统谋划、全面部署了2025到2027年学校的重点工作,明确了“决战2025:立柱架梁、系统筑基,攻坚2026:提质增效、全面突破,决胜2027:长效发展、整体跃升”的行动步骤,为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凝聚创新共识、汇聚奋进之力、激发强大动能。
校长助理,学校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学校教代会常设主席团成员,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及各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及各分委员会主席,全体中层领导干部,各学院内设系(教研室)主任、副主任,全体正科级干部等近千人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