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中国人民大学召开首次新时代学科发展工作会议
来源:文/校报 杨默 图/崔晨 姚伟康 汪嘉勉 冷子纯
时间:2024.07.13

7月11日,中国人民大学召开首次新时代学科发展工作会议。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主持全体会议并作总结讲话,校长林尚立作工作部署。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任务部署,回顾总结自陕北公学以来学校办学育人的光荣传统和宝贵经验,着眼面向2037建校百年学科发展的战略目标、核心任务和重大工程,对标“价值引领、理论创新、能力卓越、贡献一流”标准,加快建设家国情怀深厚、国际视野宏阔、创新势头强劲、内生动力澎湃的世界一流学科,为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提供新答卷,为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注入新动能,为走好新路、建成世界一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作出新贡献。

张东刚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新时代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的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在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强引领、走前列、做表率。

张东刚指出,今年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实施元年,学校召开首次新时代学科发展工作会议,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量。

从历史维度看,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科发展始终勇立潮头、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红色基因。陕北公学确立“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的办学宗旨;华北联合大学设置教育、政治、文艺、外国语等学院;华北大学开创了四部两院,孕育了新中国一批各种类型的高等院校,被誉为“新中国高等院校、文化事业的摇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大学成立经济系、经济计划系、财政信用借贷系、贸易系、合作社系、工厂管理系、法律系、外交系“八大系”;进入新时代,学校成立第一家中共党史党建学院、纪检监察学院,率先成立国家安全学系、数字经济系,率先设立文明学交叉一级学科,努力打造面向数字文明新时代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的先行示范区。面向2037建校百年,我们必须把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价值追求传承好,在守正创新中推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

从现实维度看,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科发展进入创新突破、蝶变成势、再造高峰的改革攻坚期。面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知识迭代与价值重塑加速演进、顶尖人才全球性流动日益活跃的时代背景,国内外高水平大学都在持续提升学科实力。对标中国式现代化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对照世界顶尖高校和一流学科,推动学科系统性、整体性、机制性革新势在必行,必须勇于自我革命、善于开拓创新,在立新破旧中推动一流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从全球维度看,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科发展必须放眼国际、融入格局。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调整,国际格局变化和新的时代机遇要求我们,必须把自己放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去寻找坐标、找准定位、谋划发展,努力拓展学术交往“全球朋友圈”,着力打造学科建设“国际共同体”,致力于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为破解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张东刚深刻阐释了学科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间的相互关系。他指出,学科是近代产物,学者通过学术活动产生新知,即自主知识体系的最新成果;学科的本质是一套知识体系,是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抽象和总结,内蕴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其最大成果是学派;学科体系建构以学术体系为核心、以人才体系为保障、以话语体系为传播载体,并为育人体系提供支撑。我们要着力将学科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厚植学科情怀,牢牢把握学科建设“为了谁”的核心问题;传承学科文化,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坚定学科自信,扎根中国大地,以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拓展学科格局,突出问题导向、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力量、搭建学科平台,积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勇担学科使命,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张东刚指出,推进新时代学科发展工作,要着重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关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把“中国特色”作为争创“世界一流”的前提,把追求“世界一流”作为坚持“中国特色”的目标和动力,在改革创新中推进“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同向发力,坚定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是处理好学科内涵和外延的关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与学科建设相互支撑的新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推动学科建设水平实现新质提升和高质量发展。

三是处理好“立”和“破”的关系。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不断推动学科建设的思想创新、方法创新、标准创新,展现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中国力量。

林尚立指出,学校召开首次新时代学科发展工作会议,旨在回答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高校何为、人大何为”这一时代命题,推动主要优势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一批学科成为国内外最具活力的思想启蒙和价值引领中心,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上成为典范,在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上成为标杆,在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上作出一流贡献。

林尚立从四个方面就推进新时代学科发展工作作出部署。

一是深刻认识高等教育大发展大变革大竞争下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意义。放眼全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国际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综观国内,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环境、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任务,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在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解决国家重大问题等方面作出更大贡献;审视自身,面对“走新路”的政治嘱托和明确要求,如何建设具有引领性、创新性、卓越性、贡献性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如何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如何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如何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等,都是中国人民大学必须回答好和完成好的政治答卷、时代命题和历史使命。

二是全面总结学校学科发展建设的重大成绩和历史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在党的关怀下发展壮大,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自诞生之初便承载着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形成了一系列鲜明特色和优良传统,锻造了“红色基因、家国情怀、勇立潮头、独树一帜”的学科精神,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学校始终秉承着以陕公精神为源头的学科精神,始终坚持把红色基因作为学科的精神内核,始终坚持把家国情怀作为学科的使命担当,始终坚持把勇立潮头作为学科的不懈追求,始终坚持把独树一帜作为学科的鲜明特色,这是我们不断取得优异成绩的制胜法宝。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和重大挑战,我们还要继续秉持学科精神,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

三是坚定自信自觉自强,全力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学科建设首要的就是要有学科自信、学科自觉和学科自强。一流大学之所以能够跻身一流,根本在于建有世所公认的一流学科。中国人民大学要有理想、有目标,追求一流学科、人大学派和高端学术。针对位次不同的学科,要有不同的战略思路和发展举措,要前瞻性研判未来学科增长点,以打造大平台、获批大项目、获得大奖项、形成大成果为抓手,以对学科有贡献、对国家有贡献、对社会有贡献为原则,巩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形成育人特色,塑造学科影响力。

四是扎实推进各项工程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要锚定2037建校百年远景规划,以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使命,明确学科战略方向,布局学科发展“点”、打通学科发展“链”、聚合学科发展“面”,构建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世界一流“学科集群”,以人大特色的学科精神和学科价值引领世界学术发展。加强顶层设计谋划,优化学科战略布局,实施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工程”等重点工程;聚力核心关键突破,提升学科内容建设,实施好“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创新工程”等重点工程;畅通资源要素供给,筑牢学科支撑力量,实施好“学科人才梯队构建工程”等重点工程;系统发力整体提升,创优学科生态文化,实施好“学科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等重点工程;加强学科资源集成转化,强化学科服务贡献,实施好“学科服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提升工程”等重点工程。

一级学科代表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郗戈,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法学院副院长王旭,社会学院副院长富晓星,理学院副院长、物理学系主任卢仲毅;二级学科代表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钱宗鑫、新闻学院院长周勇、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先后作大会交流发言。

会上下发了《中国人民大学面向2037建校百年一流学科建设行动计划(讨论稿)》。

全体会议后,会议进行分组研讨并进行大会总结。各学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学校领导在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交流认识体会,对学校面向2037建校百年一流学科建设行动计划及各学科分行动计划研提意见建议。

副校长王轶主持召开汇报总结会议。各组召集人马克思主义学部宋学勤、人文学部黄兴涛、经济学部刘守英、法政学部杨光斌、管理学部严金明、理工学部卢仲毅分别简要汇报组内研讨情况。

王轶表示,希望大家通过深入交流增进对学科建设发展的认识理解,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方向、凝聚共识,推动构建以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内核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向着建设世界顶尖学科、顶尖大学的目标奋力前行。

学校党委常委朱信凯、吴付来、郑水泉、王轶、王易、冯仕政、郑新业、支晓强、青格勒图,吴玉章高级讲席教授代表,全体中层干部,研究机构负责人,各学院内设系(教研室)主任、副主任,各学院(系)科研秘书,教代会代表等600余人参加会议。

编辑:崔逢源
责任编辑:董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