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教育研究]纪宝成: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时间:2006.06.10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升华,又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高度概括,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迫切需要。

一、“八荣八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荣辱观,就是人们对“荣”与“辱”的根本看法,集中反映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反映一个社会的价值追求、思想导向、道德标杆。荣辱观渗透在整个社会生活之中,不仅影响着社会风气,体现着社会的道德水准,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巨大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而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其中的一项核心任务。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实践证明,在构建社会和谐的各种力量中,由道德价值观凝聚起来的精神上的和谐,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人们只有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追求,面对社会的诸多矛盾和利益冲突,才能达成谅解、形成共识、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力量、协调行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才可能实现。

“八荣八耻”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赋予了社会主义价值观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统一,确立了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回答了在我国思想道德领域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这样一些重大问题。对推动良好社会风气形成,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八荣八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道德标杆

大学生是民族和祖国的未来。他们正处在求知成才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明辨是非、善恶、荣辱、美丑,对他们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八荣八耻”内涵丰富、标准明确,是个人乃至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提供了标准和尺度。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思想道德建设遇到了新问题。一方面,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这使大学生面临空前的困惑与迷惘。西方文化中个人本位思想具有较大的诱惑力,使不少大学生在接触和学习西方文化时,往往不加选择地全盘接受。这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西方国家推销的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会使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淡薄,部分大学生甚至丧失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社会成员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样化日趋明显,这对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带来了负面影响。当前,大学生主体思想倾向是积极向上的,他们能够将个人命运和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努力学习。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一些大学生也产生了不良影响,致使一些大学生中出现了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模糊不清,荣辱观念倒置的现象。如有的大学生比较欣赏以享乐主义为主的生活方式,没有远大的志向,只看到经济利益和眼前利益;有的大学生对父母、对老师、对学校毫无感恩之情,对社会对国家缺乏责任感等。

“谁赢得了青年,谁就赢得了未来”。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也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高尚思想道德品质,就是在塑造中华民族未来的灵魂;引导青年大学生,事关高等学校能否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

什么是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才和可靠接班人?概括地说,就是既要有知识、有能力,又要有理想、有道德,也就是既要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社会栋梁”,又要成为社会的道德楷模、“国民表率”,必须把德和才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八荣八耻”,既有对“德”的要求,也有对“才”的要求。作为“国民表率”,要求其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真挚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良好的道德习惯,能够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模范作用。大学生要诚实守信,要做有创造力、创新精神的公民,在重视才能和技能培养的同时要更加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因此,对大学生来讲,具有诚信观念、合作意识、奉献精神,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服务人民,应当是基本的道德要求。同时,作为“社会栋梁”,大学生又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做出应有的贡献。“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体现了德才的统一,体现了“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要求。

三、大力开展“八荣八耻”教育

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职责,地位特殊,作用重大,更应意识到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重要性,应当在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学习在前、宣传在前、践行在前,努力走在社会前列。要从高校的实际出发,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和师德建设结合起来,从校风、教风、学风三个方面入手,切实把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一是要加强学风建设,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丰富内涵。学风建设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我们应特别重视。因为学风的好坏不仅影响到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教学质量,更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加强思想教育是优良学风的建设的根本,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要求,正确理解其科学内涵,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使荣辱观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大学生学风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表现为学风浮躁,急功近利;重专业知识学习、轻人文精神培养;诚信意识弱,考试作弊多;团队精神弱化,组织纪律涣散等等。大学生学风中存在的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弱化。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突出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突出荣辱观教育,使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拓展荣辱观教育的内容,创新荣辱观教育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使他们从自身做起,在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方面切实发挥表率作用。

二是要加强校风建设,营造有利于培养优秀人才的校园文化气氛。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人,使他们掌握科学知识并接受正确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观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求我们的高校有优良的校风。校风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是一所学校的学术视野、学术氛围、学术气度、学术环境长期发展、积淀的结果,是一所学校风貌的反映,对一所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养、学术的成就会产生根本性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在建设、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以培育别具一格的大学精神为核心,着力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学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性情陶冶、品德铸造、情操培养、素质提升、灵魂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打造出特色鲜明的“人大文化”。我校校园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担纲意识”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是我们学校一以贯之的努力目标。通过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人大学子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追求真理、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担纲意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中国人民大学不仅要求学生“求知”,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做人”,培育“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又会以这种优秀的品质影响他人,在整个社会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

三是加强师德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大学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场所,师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营造学校的道德环境、文化氛围。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效果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水平。要切实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在师德建设中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高等教育的使命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合格的教师队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尚未完全定型的大学生,需要知识的积累,需要掌握寻求知识的能力,更需要如何走好人生道路和适应社会的有效指导。教师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其思维方式、治学态度、行为准则无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德、言行和知识的积累、才能的增长。教师只有真正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才能教育培养出新一代具有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发表于《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