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高校理论战线]程天权:以学习“八荣八耻”为契机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06.06.10

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荣辱观的基本特质,充分体现了新时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高度凝炼了人类社会真善美的优秀文化成果,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时代强音。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角度看,“八荣八耻”体现了党中央对大学生的一贯要求,对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时代强音

首先,“八荣八耻”是中华民族传统荣辱观基本特质的集中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烈荣辱感的民族,历来重视并强调荣辱观的重要价值。孔子把荣辱观和道德人格修养结合起来,认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孟子则提倡“仁则荣,不仁则耻”,认为羞耻心对于人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同时,他还认为包括“羞恶之心”在内的“四端”就像人的四肢一样重要。荀子提出“荣辱之来必像其德”,认为一个人的荣辱是其道德品质的体现和道德行为的结果。据此,他将“荣”区分为“义荣”和“势荣”,将辱区分为“义辱”和“势辱”,其中,“义荣”和“义辱”是指行为主体由于自身道德表现获得的荣辱,“势荣”和“势辱”则分别是指行为主体由于自身的权力、地位等获得的尊荣和由于他人的权力、地位而招致的羞辱,与行为主体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无关。因此,君子可以有“义荣”,而不可以有“势荣”,“势荣”无助于君子的道德人格;可以有“势辱”,而不可以有“义辱”,“势辱”无损于君子的道德人格。管仲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认为“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是立国之本,是支撑国家的四根支柱。明末清初顾炎武在分析管子的“礼、义、廉、耻”时,十分强调培养廉耻心的重要性,认为“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此外,“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知耻方进,行己有耻”、“先义后利,存荣去辱”、“士可杀而不可辱”、“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等格言警句,均从不同角度或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荣辱观的基本特质。“八荣八耻”从爱国、益群、尚义等方面汲取了中华民族传统荣辱观的精华,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荣辱观的基本特质,并根据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荣辱观的优秀成份。

其次,“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基本内涵的充分体现。早在建国之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第一次向全国人民提出了“五爱”的国民公德规范,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毛泽东同志在批判继承人类社会优秀道德成果和深刻总结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荣誉高于个人荣誉”为核心内容的无产阶级荣辱观。他指出:“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在他看来,无产阶级荣辱观把人民的利益、祖国的利益放在首位,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促进社会的进步为最高荣誉,以祖国和人民的荣誉为最大荣誉;而把为个人或少数集团的私利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损害了集体的利益、损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看作是最大的耻辱,应遭到社会的谴责和唾弃。这就为人们正确处理荣辱问题指明了方向。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据此,他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等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依据,把维护国家利益和捍卫民族团结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最高准则,把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判断荣辱问题的基本标准。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把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中关于道德建设的内容,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八荣八耻”承接20字基本道德规范,抓住了当前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涵盖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基本内涵的集中体现,对于进一步弘扬社会正气、提高文明程度、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再次,“八荣八耻”是人类社会真善美的优秀文化成果的高度凝炼。荣辱观作为一个重要的道德范畴,备受世界各 民族的重视。早在古希腊时期,荷马史诗中就强调要热爱祖国,认为集体荣誉高于个人荣誉。斯多葛学派的创始人芝诺则明确提出“荣誉是圆满的善”,“不荣誉的快乐就不会是善”,把荣誉直接与道德行为所追求的目标联系起来。亚里士多德也指出,智能、见识、快乐的荣誉是“善本身”。西方近代思想史上,沙甫兹伯利认为道德上的善恶主要取决于情感系统中的羞耻感;爱尔维修则认为有羞耻感的自爱可以转化为美德,羞耻感是人们改过行善的情感动力。还有些思想家强调把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明辨荣辱问题的标准;有的强调在尊重个人合理利益的前提下,以追求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为荣。“八荣八耻”充分吸收了人类社会追求真善美的优秀文化成果,高度凝炼了世界各国人民荣荣耻耻的道德思想和实践成果。

当前,在认识和处理诸如奉献与索取、效率与公平、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等问题上,不少人是非不清、善恶不明、美丑不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荣辱观基本特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基本内涵、高度凝炼了人类社会真善美的优秀文化成果的“八荣八耻”的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践履“八荣八耻”的要求。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当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己任,争做“荣荣耻耻”的模范。

二、“八荣八耻”为高校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历来受到我们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进入新世纪以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的颁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纲领性指导。“八荣八耻”的提出,既是我们党和国家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上一贯态度的体现,又是上述纲领性文件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提供了新的契机。

首先,“八荣八耻”与当代大学生渴望成人成才的愿望和目标是一致的,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大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和个性培养的关键时期,他们朝气蓬勃、疾恶如仇、态度积极、目光远大,希望学成之后能够报效祖国和人民。同时,他们也深深地认识到,要想将来能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除了要掌握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优良的道德素质和个人品质也是十分重要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提出了要在青少年中树立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为荣,以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为耻的观念,既包含了追求知识、热爱科学的内容,也包含了在社会中立足和增强竞争力的各种品质要求,与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愿望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对于大学生成人成才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其次,“八荣八耻”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新的契机,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在大学生成人成才过程中,教师和学校的管理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者的个性、兴趣、知识、气质、品德,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八荣八耻”荣辱观的提出,一方面促进了学校的道德教育,有利于教书育人过程中通过科学规划有效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另一方面,也会对教育者本身的观念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使其更好地发挥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作用。不容否认,当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并非净土,客观上也存在着腐败失德现象,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在全社会倡导、树立“八荣八耻”观念,无疑会 引导高校教师和管理者端正学风、提高创新意识、提高科研和教学水平。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疑会起到积极的推动和深化作用。

再次,“八荣八耻”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大学生成人成才既需要自己的主观努力,同时也要求有一个优良的社会环境。而由于种种原因,社会风气的构成呈现出复杂的状态,其中的不同成份和可能出现的种种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尤其是社会中存在的一些腐朽没落观念,会时时抵消学校道德教育的努力和成果。因此,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不仅是学校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职责。康有为曾指出:“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耻者,治教之大端。” “八荣八耻”着眼于全体社会成员的荣辱观特别是耻感教育,旨在使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从这个意义上说,“八荣八耻”的提出,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一个“荣荣耻耻”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从而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以“八荣八耻”教育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以“八荣八耻”教育为着力点,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荣荣耻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牢固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全面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水平。

首先,要大力培养大学生自省自律、知耻改过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中国传统教化和修养理论中,对于自省、改过、慎独等都非常重视,提出了“日三省吾身”、“过则勿惮改”、“君子慎其独”,“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等修养方法。 明是非、知荣辱、辨美丑、重修身,乃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相信他们的认识能力和鉴别能力,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积极培养和开发各种内容健康、生动活泼的学生社团组织和实践活动载体,搭建大学生道德实践、自主教育、自我发展的支持平台,引导大学生养成自律自省的意识、知耻改过的观念和行为习惯,明确辨别是非荣辱,加强自我约束,使优良思想道德观念的培养成为他们的人生追求。

其次,要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八荣八耻”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八荣八耻”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与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使“八荣八耻”进班级、进课堂、进教材、进网络、进活动,逐步实现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的目标,确保以“八荣八耻”教育为着力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要充分发挥高校的理论研究优势,加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理论研究,围绕当前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高校教师与管理、服务人员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积极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反对学术腐败等各种途径,充分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的作用。

再次,要积极营造一个“荣荣耻耻”的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并不是封闭的教育,社会上的各种观念和思想,都会给大学生的成长造成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在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当然离不开本人的主观努力和学校的教育引导,但更重要的是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努力倡导、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逐步改善社会风气。一方面,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对光荣传统、高尚思想和先进典型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另一方面,也要对社会中各种丑恶现象和落后思想进行大胆揭露和深刻批判。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教育,在社会上明确树立起“什么是光荣的、什么是可耻的”观念和标准,使光荣的行为真正得到人们的景仰,可耻的行为受到人们自觉地抵制和反对。“荣荣耻耻”的观念在全社会真正树立起来了,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社会环境也就形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本文发表于《高校理论战线》2006年第5期)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