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新闻传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端论坛举办
来源:新闻学院
时间:2022.12.08

11月19日,为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要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举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新闻传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端论坛,邀请学界同仁共聚云端,探讨新闻传播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规律、创新模式、教育共同体建设、评价体系建构等话题。论坛共设置一场主论坛和五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平行分论坛。本次主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周勇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百精出席本次论坛并致辞。他表示,在新闻传播实践不断变化、学术持续创新的当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仍是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关于如何培养新闻传播拔尖创新人才,胡百精表示,需要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新闻传播人才,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对应到学科的人才培养当中;要基于新闻舆论规律、媒体融合和公共传播实践、技术变革大势、国际传播需求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来重塑新闻人才培养的定位;此外,还需面向价值塑造、问题解决、能力养成、知识建构四个方面来塑造高质量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胡百精强调,新闻传播学科无论怎样改革,都应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以最大限度促成学生的真实成长。

论坛第一单元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王润泽主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周勇,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强月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院长王晓红参会并依次发言。

陈昌凤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还缺什么”为主题进行分享。她表示,拔尖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共识,培养过程中需注意教育观念创新、制度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卓越新闻人才的培养要关注情怀使命、知识判断力和专业的精神能力。

林如鹏以暨南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新闻人才培养成果为案例进行分享,以声海工作室、融合传播训练营、传播中国训练营、功能游戏训练营、全景工作室、“真探”工作室等“全场景”实践育人系列项目切入,详细介绍了暨南大学在思想引领、实践育人、同辈引领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具体举措,为与会嘉宾提供灵感与借鉴。

周勇认为,当前中国新闻传播教育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就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当中,培养造就一大批卓越的新闻传播拔尖创新人才。要以机制创新打通人才培养全链路,通过新闻教育界与实践界共同体的建设解决人才培养供需两端的梗阻问题,形成合力。他认为,当前,随着新文科建设深入推进,基于要素、场景的局部改革难以从根本上回应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时代之需,需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在横向维度,实现专业学科壁垒的全部敞开、全面打通,全球多学科实质性的课程融合、专业融合、学科知识的融合;在纵向维度,坚持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完善学生成长的评价标准,打通本硕博各阶段的学程壁垒,以此驱动人才培养的综合改革。

强月新以协同育人入手分析如何进行人才培养,从协同育人的内涵、路径和建设方式思考三个方面进行分享。他认为,新闻传播学科协同育人建构方式有多元协同、跨界交叉、多维递进三种,在进行协同育人时还需思考如何坚持新闻传播学科的主体性、形塑协同育人体系的科学性和强化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性的问题。

张涛甫以“数字中国与新闻传播专业方位”为主题进行分享。他表示,技术的发展导致新闻传播被推至世界的前台,新闻传播专业面临着液态化场景、多关联变量、不确定性集聚和知识流量化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新闻传播专业重塑价值、知识、能力三位框架十分重要。

王晓红也表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价值-使命的塑造、知识能力的构建和拔尖创新的制度空间三个命题,并表示价值是动力,知识是载体,创新制度空间是保障。

论坛第二单元由周勇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乾、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刘明洋、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参与论坛讨论。

李本乾和韦路分别以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和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的人才培养为例,向与会嘉宾分享了面向国家融媒体战略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交大方案”和“浙大方案”。

严三九则以上海大学联合大作业工作室的具体实践为例,探讨拔尖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生态问题。

陈刚认为,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人才需要具备政治思维、技术思维、动态思维、系统思维和全球思维,其中还需格外警惕简单的“plus”思维,努力将人才培养塑造成一个有机的、成体系的系统。

周庆安提出要打造新闻传播“芯片人才”这一概念,并强调应以叙事能力的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多媒介平台理解、国际对话、特定领域报道等能力。

张明新将视角聚焦于学院青年教师的培养,关注如何以人为本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他表示,师资队伍决定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立德树人的效果。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全员性、全面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具体而言,需要在教师群体间营造认同感、强化专业感、实现成就感和获得尊重感。

刘明洋就人才培养的价值体系建设、标准体系建构和培养体系塑造三方面发表见解,他认为,价值体系的建构是拔尖人才培养的根基,实践可以作为体系建构的标准之一,人才培养需要坚持全国和地方、高端和基础、学院和社会培养相结合。

第三单元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李彪主持。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王关义,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韩立新,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姚泽金,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郭可,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黄合水,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科责任教授闻学,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郑亚楠参与讨论。

王关义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定位、完善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培养环节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分享自己对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

韩立新和郑亚楠分别从宣传反击战这一新闻史事件和数字新闻传播学的视角出发,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落脚于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黄合水将拔尖人才培养分为管理精英和专业经营,并表示,对人才的培养应囊括智商、情商、职商三方面。

郭可将视角聚焦于国际传播创新人才的培养,以上海外国语大学国新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为例,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融合培养建言献策。

闻学则以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在业务领域相关的改革入手,从课程和教师两方面着力,分享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关于培养路径问题,姚泽金提出了“理解性支持模式”,具体包括自由、开放、包容的学习创新氛围,被理解、被尊重与被支持的个性成长环境和尊重学生自由选择、兴趣发展、帮扶引导的政策支持三个方面。

论坛第四单元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韩晓宁主持,集结了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杜骏飞,厦门理工学院副校长、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赵振祥,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项国雄,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程丽红,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苏宏元,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信凌,成都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石磊七位专家学者的观点,共话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杜骏飞和石磊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四个要素和学生全周期培养等内容与此前发言学者进行对话,在此基础上补充了自己对于人才培养的认识和思考。

项国雄认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可以被概括为“两名一黄一重”,即名校名师、黄金年龄和重大项目。

程丽红则认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深厚的人文底蕴是根本,要突出人文精神的涵养和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苏宏元从国家历史发展的视角出发,强调了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性,并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界定,即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和高素质”的人才。

陈信凌从中国式现代化视野出发,探讨拔尖人才培养,强调新闻专业教育应以现实需求为依归,以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质专业人才为目标。培养路径包括聚焦中心、重构体系和再造流程三方面。

赵振祥以厦门理工学院具体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和与会嘉宾进行分享,聚焦于“新文科”视野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论坛第五单元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闫岩主持。山西传媒学院副院长郭卫东,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张允,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彭祝斌,云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单晓红,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杨琳,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西北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韩隽,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郑素侠七位专家学者参与分享和讨论。

郭卫东将视角聚焦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山西传媒学院人才培养为案例进行分享,认为高校应具备传媒为根、铸魂为本、理实并重和守正创新的办学理念。

单晓红以云南大学新闻学院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为例和与会学者进行分享和探讨,她表示,产教融合这一新的育人模式可以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的路径,打造沉浸式培养平台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可能。

韩隽以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人才培养中的社会服务为例,强调了社会服务作为引擎赋能专业学科的教育和科研实践的重要性。

张允就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这一话题和与会学者进行对话,她表示,要从学习者出发,构建知识体系;依托课程思政,强化思维建构;以开放互动形成意义构建知识体系的创新。

彭祝斌就拔尖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特质发表看法,他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应具备兴趣广泛、特立独行、激情充沛、丰富想象力这四个基本特质,对拔尖人才的培养需要面向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价值塑造、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能力培植,面向数字文明重构知识体系。

杨琳表示,在探讨技术对专业综合素养的价值之余,拔尖人才的培养应重新回归人文底蕴和专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郑素侠则将视角聚焦于新闻传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时如何在跨界的同时守护新闻传播教育的边界。她表示,跨界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更新课程体系、开设专业新方向和创办卓越创新实验班等途径实现;在拓展新闻传播知识疆域同时,还需形成标识学科自主性的新边界,传承好本学科的核心知识和价值,为构建本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而努力。

论坛最后,周勇进行总结。他表示,人才培养是新闻传播学科的重点,未来学界将继续沿着这一议题展开持续性的讨论。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有困惑与彷徨,因此,学科共同体的建设十分重要,全国新闻传播院系携手共建才能更好地应对大时代的大要求。

2019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国际新闻与传播五个本科专业全部入选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为更有针对性地探讨各个专业的拔尖人才培养,在举行主论坛的同时,19日下午,五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分论坛同时开展,各专业邀请了国内主要新闻院校的学界同仁开展探讨,共话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建设。

(责任编辑:杨钰晴)

编辑:徐 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