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启动《中国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编撰,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明新形态研究创新高地。11月23日,中国人民大学“文明史研究工程”启动“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明新形态研究院”揭牌仪式暨文明史与现代化研究高端论坛举办。
从2022年2月起,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亲自谋划、统筹推进,系统整合校内外优质力量,启动《中国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编撰工作和“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明新形态研究院”筹备工作,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出发,学理化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内涵。
(活动现场)
以文明史研究厘清中国式现代化历史逻辑,以文明史研究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文明史研究破除西方中心论,以文明史研究推进文明和谐论。
相关背景
实施“文明史研究工程”、成立“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明新形态研究院”是中国人民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两个结合”,深入研究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努力从历史长周期比较分析中把握历史脉络,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大逻辑大趋势的重大工程。
“文明史研究工程”将以系统性的文明史研究学理化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百年伟业和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厚文明史底蕴;以“独树一帜”的标志性成果为我国国际话语权提供成果支持;以系统性工程为文史哲学科建设提供资源支持,打造人文社会科学创新高地。
为更好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加快构建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内核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作出更大贡献。
启动“文明史研究工程”是中国人民大学弘扬优良传统促进“独树一帜”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加强新文科平台、人文基础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
中国人民大学“文明史研究工程”启动“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明新形态研究院”揭牌仪式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致辞。他表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启动“文明史研究工程”、组建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明新形态研究院、举办文明史与现代化研究高端论坛,是学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努力从历史长周期比较分析中把握历史脉络,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大逻辑大趋势的重大工程,也是学校坚定不移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的生动实践。
为了深入研究和阐释这一重大历史命题、时代课题,我们应当以文明史研究厘清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以文明史研究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文明史研究破除西方中心论,以文明史研究推进文明和谐论。
林尚立强调,中国人民大学作为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用党史讲理论、用事实讲道理、用学术讲政治是我们必须肩负的重要使命。
我们将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研究工程的实施为契机,以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紧密跟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进一步打造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讲中国故事、解决中国问题、彰显中国气派的“人大学派”,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为加快构建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内核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谭方正致辞。他代表教育部社科司对“文明史研究工程”启动表示祝贺,并表示,在全党全国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启动实施“文明史研究工程”并成立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明新形态研究院,充分体现了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的高度政治自觉与政治担当,是坚持“两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奋发之举,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创新之策,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用心之措。
他对研究院未来工作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厚植基础,锲而不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二是凝心铸魂,矢志不渝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三是胸怀天下,持之以恒讲好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故事。
他表示,教育部社科司将继续关心支持人民大学“文明史研究工程”的实施,希望学校以工程启动、研究院成立为契机,凝聚校内外优势资源力量,坚持跨学科、跨领域和国际视角,立足新时代、立足全人类,在文明史研究上真正出大成果、新成果、好成果,为世界贡献出中国人自主撰写的文明史。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主持会议,他简要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文明史研究工程”和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明新形态研究院的总体情况和工作进展,对以钱乘旦和杨慧林为首席专家的《世界文明史》《中国文明史》编撰组团队表示感谢。
林尚立、钱乘旦、杨慧林、王轶共同为“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明新形态研究院”揭牌。
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下,科研处等部门精心组织,“文明史研究工程”的前期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以教授钱乘旦和教授杨慧林为首席专家,以教授高德步、教授孟广林、教授谢地坤、教授冯仕政、教授张云飞、教授刘后滨、教授朱浒、教授张瀚墨、教授徐建委、副教授孙闻博、副教授胡恒为各卷负责人的《世界文明史》《中国文明史》编撰团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前期研究工作,已形成了两部史著的提纲初稿,出版社和翻译团队也已提前参与编撰工作。
文明史与现代化研究高端论坛
启动“文明史研究工程”是中国人民大学弘扬优良传统,促进“独树一帜”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加强新文科平台、人文基础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学校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力争以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的“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打造“独树一帜”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高地,进一步打造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讲中国故事、解决中国问题、彰显中国气派的“人大学派”,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揭牌仪式后,文明史与现代化研究高端论坛举办。专家学者们各抒己见,为文明史与现代化研究贡献智慧力量。
《世界文明史》首席专家、北京大学钱乘旦以《跳出西方中心论 撰写中国视野<世界文明史>》为题发言,他表示,要撰写中国视野的世界文明史,需要跳出西方中心论,创建新的学科体系。讲述完整和真实的世界历史、构建正确的世界史知识体系,要认识到人类文明的本质特征是多样性的。
他提出,中国人民大学启动“文明史研究工程”,撰写新的世界文明史:第一需要正本清源,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为指导,恢复人类文明发展的真实过程,摒弃西方中心论;第二要在世界文明史的研究与写作中体现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本质特征,当今世界是文明多样性的世界,多样性的回归意味着一方独大的反常现象应该结束,人类文明进程再次回归正道;第三要清楚认识完成中国视野的《世界文明史》研究任务的艰巨性,这项工程意义非常重大,需要我们做出巨大的努力,我们相信最终能够出色地完成这项任务。
《中国文明史》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杨慧林以《从“文化连续体”到“文明新形态”》为题谈了四点思考。第一,相对于西方式的文明进程,中国文明被视为“文化连续体”的代表,追索其中的文化根基和延展逻辑,必然意味着新的文明形态观和历史意识。第二,西方学界对中国文明的叙述存在着不少问题,而回应这些问题可以成为中国学术进入西方知识系统的通道。第三,法国史学家曾提出“没有法国史,只有欧洲史;没有欧洲史,只有世界史”,梁启超也曾以“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描述中国历史的演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这应该是重新梳理中国文明史的基本视角。第四,历史的书写其实始终包含着文明史观和文明形态的“创制”。中华文明蕴含的生产方式、文化经验、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社会结构,不仅应该为自身给出更通透的解说,也应该就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出问题、也提供回答。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许宏以《关于文明史研究的若干思考》为题发言,他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实施“文明史研究”工程,在研究复杂的社会化问题探索和年代框架问题完善上实现新突破,在多学科合作、跨学科发展、各学科融合等方面展现新作为,实现了从文明考古探源到文明史探究的升华,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他表示,中国从来没有置身于世界之外,我们要从全球文明的视角来研究中国问题,从比较文明的视角来看待中国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问题搞懂搞透。面对人类文明应该是求同存异的过程,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人类文明交流的发展路径,共同探索实现人类文明互鉴的实现途径。
南开大学教授陈志强以《文明互鉴的历史经验》为题发言,他表示,世界经历了在纵横两个维度发展、由分散向集中推进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今天密不可分的共同世界。人类文明互鉴是大趋势所在,这个过程要经过不同的阶段才能逐渐达成民族融合、文化融合,发展成为更先进、更成熟的文化。中国人民大学为“文明史研究工程”做出了充足的准备,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要继续从历史中寻找成功的历史经验,在将来取得更大的进步。
复旦大学教授黄洋以《文明复兴之路:世界历史的启示》为题发言,他表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应当从世界历史中找寻启示、路径和途径。复兴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任务是复兴中华文明,世界历史这部文明史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持续不断地努力创造新的思想观念,这也正是开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的初衷和意义之所在。我们需要开拓创新思路、拓展创新能力,创造新的思想体系、观念体系、价值体系,最终实现中华文明复兴的历史使命。
中国人民大学刘守英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体制特征》为题发言,他表示,现代化的本质是如何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最重大的转型是结构的转型和体制的转型。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机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主导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
中国人民大学孟广林介绍了世界文明史“政治文明”卷的编撰启动与理路。“政治文明”卷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南,注意突破西方中心论和西方文明优越论,以求全方位、整体式地勾勒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历史图景,力求在历史与文明之间取得一个较为妥当的科学的平衡,尽量克服注重过程而轻视结果的倾向,在简要勾勒历史脉络的基础上,聚焦于政治文明成果接续特征功能及影响方面的论述。
《世界文明史》《中国文明史》编撰组专家高德步、孟广林、谢地坤、冯仕政、张云飞、刘后滨、朱浒、张瀚墨、徐建委、孙闻博、胡恒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各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人、师生代表出席活动,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将继续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原文链接:[中国人民大学官方微信]“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明新形态研究院”揭牌!中国人民大学“文明史研究工程”启动!
(责任编辑:张楚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