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张斌:论新时代红色文献保护与修复工作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时间:2022.06.02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人民大学馆藏红色文献,鉴证了我们党创办正规高等教育的艰辛历程,是十分宝贵的红色记忆,要精心保护好,逐步推进数字化,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得到启迪。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红色资源管理和红色基因传承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红色文献是红色资源的重要构成,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红色文献真实全面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承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智慧和经验, 鉴证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的革命历程, 是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重视并加强红色文献保护与修复工作, 不仅是进一步加强保护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红色记忆和红色文脉的重要举措,而且对于有效激发全国广大党员干部和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牢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奋斗崛起的艰辛历程,对党认同、对国家认同,坚定 “四个自信”,深刻理解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以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具有积极意义。


一、深刻认识红色文献的重大价值与时代意义


红色文献是厘清历史问题的关键证据。与其他同期相关史料相比,红色文献具有独特性、原始性等特点,其不仅是历史记录时代指向的统一,而且是厘清许多重大历史问题的关键,蕴涵着珍贵的史料价值和鉴往知来的重要意义,对研究党的历史、解开历史疑团和促进相关主题学术研究价值非凡。

红色文献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倍加珍惜我们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红色文献全面展现了在革命低潮和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和顽强作风,承载着中国精神,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提供了最直接、最可靠的历史合理性依据,已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和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当前,继续“赶考”的任务仍很艰巨,只有把承载理想信念火种、红色传统基因的载体一代代传下去,方能使党和人民的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

红色文献是学习党史的最佳素材。牢记来路方能坚定前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红色文献是有温度、厚度和深度的历史痕迹,凝结着先辈们可歌可泣的斗争精神,是红色精神和红色基因的有形载体与鲜活记录,对当代具有很强的教育、启示和借鉴作用,是明晰历史方位、把握时代走势、破解当前问题的“金钥匙”,对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二、新时代红色文献保护与修复工作面临的现实挑战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视,全国各地都在通过整理党史加大对红色文献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取得了积极成效。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仍然存在对红色文献保护不到位的情况,诸多珍贵、稀缺的红色文献面临长期保存风险,红色文献保护面临着整体发展水平与资源禀赋不匹配、不平衡的紧迫形势。总体来看,我国红色文献保护和修复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其面临的挑战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相关政策存在空白,红色文献管理工作失范。近些年,我国先后出台了《国家“十四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对革命文物保护和红色文化工作进行了部署。但是,以上文件并未对红色文献的普查统计、保存与保护、整理与修复等工作进行统一的相关规定,存在一定的政策空白。此外,全国各地各红色文献管理和收藏机构的相关法规、制度和标准建设各异,容易导致管理失范。

二是红色文献资源分散,不利于统一保护与管理。首先,资源保存分散。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建立新中国,党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历程中,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下创建了许多革命根据地、解放区,其主要分布在全国1 300多个县(市、区),并在所经之地留下了数量不等的红色文献。如今,这些红色文献除了个别主要革命根据地、解放区收集和整理得比较富集完备之外,其他若干红色文献仍然散落在民间和其他地方。其次,资源管理分散。官方的红色文献主要分散保存于全国各地的档案馆、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党史研究部门、地方志编撰部门、民间收藏机构及个人手中,管理机构分散,也给统一管理与开发利用带来不便。我国红色文献的存量仍然没有相对准确的统计数据,这给红色文献资源的统一保护和管理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三是红色文献毁损严重,保护修复工作困难重重。红色文献是在十分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中印行的,因当时印刷条件的限制,印刷质量差、数量少,再加上战火的洗礼,保存下来品相完好的红色文献很少,其中有些已成为孤本。目前,这些红色文献普遍出现了老化或损毁现象,面临消失、断层危险,抢救修复和保护这些红色文献迫在眉睫。在许多相关馆藏各类、各历史时期的文献中,红色文献的酸化和老化损毁情况最为严重,pH值大多低于4.5,直接影响到这些红色文献的寿命。因此,如何长期保存这些遗存的红色文献资源面临巨大挑战。

四是红色文献管理不善,保护理念和方法较落后。红色文献的特点是用纸相当复杂,纸张种类繁多,同一页文献上各种不同类型纸条,同一页档案上多种字迹书写,粘贴的纸张出现断裂、磨损、糟朽、字迹褪变等情况。一方面,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和各馆藏机构对红色文献资源的认识与研究不足,保护理念与方法滞后,相关标准缺失,文献保护和修复人才严重短缺,保管不善,红色文献保护条件和状况千差万别,导致各机构所收藏的红色文献呈现不同程度的老化或毁损现象;另一方面,红色文献整理与研究工作较为滞后。红色文献的征集、编纂、目录索引编制、校勘、注释解读等工作进展缓慢,数字化程度不高,已经数字化的数据化管理不足,没有建立有代表性的综合性红色文献数据库或者专题数据库,红色文献传播体系较弱,红色文献保护工作的社会参与不够。


三、新时代加强红色文献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布全国红色文化遗址和红色精神产床,他反复强调:“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这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红色资源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做好红色文献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基于此,迫切需要直面问题与挑战,采取有力举措做好新时代红色文献保护与修复工作。

一是建立红色文献保护与修复工作机制。红色文献保护与修复是一项涉及主体众多、覆盖内容广泛、操作专业性强、运行常态化的复杂系统性工作,迫切需要在国家层面建立权威的红色文献保护与修复工作管理和协调机构。如全国红色文献资源管理委员会或联席会议,加强对红色文献管理、保护、修复、利用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导,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充分发挥其在红色文献保护与修复工作中的领导、规划、组织、协调、监督作用,确保此项工作得到重视和落实。

二是做好红色文献保护与修复工作的顶层设计。红色文献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内容,迫切需要有关部门加以研究,出台对应政策,编制科学的规划,为做好红色文献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权威、科学、规范、统一的指导。第一,党和国家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制定《全国红色文献保护与修复工作的意见》《全国红色文献管理工作规划》《全国红色文献统计报表制度》等相关指导性文件,加强对全国各地做好红色文献管理、统计、保护工作的指导,各成员单位要对照文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和工作细则,确保红色文献保护工作自上而下得以贯彻落实。第二,借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经验,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将红色文献保护纳入中央和国家文化重点专项工作,并主要从保护范围、对象、目标、标准、程序、步骤、措施、保障、评价等层面进行科学设计,切实做到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第三,实施全国重点红色文献保护计划,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优先加强对濒危红色文献的抢救和保护,支持有条件的单位申报该计划,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红色文献保护与修复工作。

三是加强红色文献的整理与分类工作。第一,需要深入调查统计,做好红色文献普查工作。要开展全国性红色文献普查工作,全面了解各级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以及民间收藏的红色文献的分布与类别、存量、管理与保护情况等,切实做好红色文献的认定、定级、建账和建档工作。第二,加强红色文献的征集,发起中国遗失海外红色文献资源回归倡议。为了确保红色文献收集齐全完整,丰富红色文献资源,亟须开展面向海外的红色文献征集工作,以促使红色文献的回归和缩微、数字化成果的回归。第三,做好红色文献资源的整理、分类、编目与检索工作。按照科学统一的方法和标准分阶段对全国馆藏红色文献资源进行整理和分类,同时对其进行统一的编目并优化检索,以实现对全国红色文献的全面管控。

四是完善红色文献的保护与修复体系。第一,制定和完善红色文献保护体系。(1)依托红色文献资源组织开展重大纪念活动,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载体,并通过编研出版、专题展览、阅读推介等多种方式优化红色文献传播体系;(2)根据红色文献保管机构的保管条件和保护能力,按照就近原则和集中原则,将红色文献集中保存到保管条件好和保护能力强的馆藏机构或部门,避免红色文献保护工作的重复投入;(3)加快红色文献的缩微复制及数字化进程,建立标准库房,改善馆藏红色文献的保护方法,实现红色文献的长期保存;(4)制定《红色文献保护和管理办法》《珍贵红色文献名录》《红色文献保护利用情况通报制度》;(5)建立健全红色文献保护工作的督查评估机制和“双随机”抽查机制,加强对各地区红色文献保护工作的督促检查,建立相应的奖惩体系;(6)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出台红色文献保护地方性政策和制度,明确责任主体,逐步形成完善的红色文献保护制度。第二,建立红色文献修复保护体系。(1)有针对性地采取红色文献修复和保护措施,在对现有红色文献管理状况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纸张和具体的毁损情况进行分类,采取相应的技术和方法做好红色文献的修复和保护工作;(2)整合现有红色文献管理机构的专家人才,建设全国红色文献保护专家人才库,打造一批热爱和熟悉红色文献、专业水平高、成绩突出的档案学专家、文物学专家、图书馆学专家、文献学专家和能够解决红色文献保护工作实际问题的修复技术人员,开展文献鉴定、修复与保护的专业人才教育培训工作。

五是建设开放的红色文献数字化平台。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文献印刷质量非常差,字迹模糊、繁简相混、手刻版和竖版交叉,这些都给红色文献的保护和修复带来一定的困难,通过建设统一的红色文献数字化管理和研究开放平台可以使这些问题得到相当程度的解决。具体而言,就是通过整合所有馆藏机构的图书、报刊、档案、图片等红色文献资源,将空间上分散的红色要素和资源“串点成线”,并在将其做数字化、标准化、结构化处理的基础上,编制检索工具,从文献时间、地点、题名、作者、关键词、全文、重要程度等维度建设全国性的红色文献资源总库,打造一个全国统筹、地方参建、多方协同、试点推进的融合红色文献保护、传承、传播、教育和科研于一体的红色文献平台和数字红色记忆库,便于社会开发利用。

六是建立红色文献保护与修复的研究及评价机制。当前,大量有待整理和保护的红色文献尚未进入官方和学界的视野,其主要原因在于当前的学术研究和评价机制不利于这项工作的充分开展。红色文献保护涉及档案和文物保护、影像资料保护、数字保存以及生物和化学等众多领域,属文理交叉学科,要有效实现红色文献的修复与保护,必须建立相应的研究及评价机制。具体而言:第一,联合国内相关学术研究机构及社会上的文献收藏机构、文献修复机构、文化公司、高科技公司等,打造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资源转化于一体的红色文献保护与修复学术研究中心。第二,建设红色文献保护与修复样板工程。要充分发挥社会文献保护与修复研究机构的科研优势与技术优势、管理部门的行政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等,通过项目资助引导与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党史和文献研究机构等展开深度合作,开展红色文献分类、保护及修复样板工程建设,给相关机构的红色文献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指导和示范。第三,建立红色文献保护与修复评价机制。科学的评价机制对红色文献保护与修复工作具有引导和规范作用,亟须加快构建覆盖红色文献保护、管理、修复、开发、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该项工作的客观评价,促使该项工作的良性发展和持续优化。

(作者张斌,系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原文刊发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2年第3期专稿“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要讲话精神”。)

原文链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张斌:论新时代红色文献保护与修复工作

(责任编辑:刘晓阳)

编辑:郑 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