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党建]郑水泉:传承红色基因 扎根中国办大学
来源:党建
时间:2022.06.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发展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系统、科学、深刻地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性、根本性、方向性问题,是做好新时代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工作的行动指南。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向学校发出了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的动员令。全校师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进一步传承好优良传统,赓续好红色血脉,向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


(2022年4月25日上午,习近平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这是习近平向师生们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突出理论武装,充分发挥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优势


重视理论、研究理论、传播理论是中国人民大学一以贯之的办学传统和独特优势。纵览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5周年的历史,学校始终发挥“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高地”的办学特色,不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的教学科研,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围绕当今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

学校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等科研平台作用,构建学术共同体,推进协同攻关,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攻关,不断推出高水平理论研究成果。学校努力拓展与国外相关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牵头成立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高校联盟、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世界大学智库联盟,既将国际知名专家教授“请进来”,也组织教师“走出去”,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前沿选题和中国实践与理论的热点问题,组织和参与国际性学术沙龙、研讨会、论坛等,不断提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


坚持立德树人,始终将铸魂育人作为学校工作中心环节


高等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和发展人的事业。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目的就是要营造育人的良好生态和体制机制,将立德树人贯穿高校教学科研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实现从“教”到“育”的转变,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作为我们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从学校的前身陕北公学建校伊始就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陕北公学时期,学校就开设了马列主义、中国革命运动史等课程,培养了大批革命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大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创造了诸如首个马列主义研究班、首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等多个“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首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

学校近年来专门召开人才培养工作会议,就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等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和全面部署,努力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推动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实施“新生引航”、“千人百村”社会调研、“形势与政策教育”、“全程安全教育”等教育项目,启动实施“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创新“互联网+”思政工作模式,设计学生课外活动综合评价体系和学生课外学习成绩单,丰富第二课堂建设,为培养具有崇高德行、出众才学、坚强担当的青年学子,初步构建学校、教师、校友、朋辈全员辅导的新格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为行动指南,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提供更多“金课”。一是不断完善学校各部门协同推进思政课建设的“兵团式”工作机制,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齐抓共管,各二级单位逐级承担、主动参与。二是全力打造思政课跨学科集群式的高端研究宣传品牌。充分发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优势,以马克思主义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依托,协同推进法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新闻学等支撑学科和理论院系的思政课建设。三是大力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宣传,组织老中青三代学者,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思政研究精品。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后,现场参与思政课、座谈会、欢送环节的近百名学生联合发起“强国先锋”知行学社,立足“学讲话、闯新路、做先锋”,力争在成长上做表率、在学习上做示范、在宣传上做榜样、在工作上做骨干。2022年5月2日,“强国先锋”知行学社与全日本学友会举行联学活动,海内外学子围绕“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主题开展分享交流。)



深挖红色资源,积极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开拓新局面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的红色一脉,具有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优势。建校以来,学校坚持用党的奋斗历程鼓舞斗志,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用党的实践创造启迪智慧,推动师生受教育、学校发展上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党委深刻领会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重大意义,鼓励通过理论研究、社会宣传、文艺创作、纪念活动、陈列展览、馆际合作、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擦亮学校红色资源名片,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青春向党、不负人民”“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强化。

为实现理论宣传“精准滴灌”,学校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及时回答师生关心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坚定师生理想信念。充分发挥学校各种传播手段、宣传阵地和精神文化产品的综合优势,以坚定信仰为导向,以知识学习为引领,充分调动官网、官微、校报等多种形式,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继承弘扬“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光荣传统。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举办冬奥会、冬残奥会等重要时间节点,学校积极开展“初心接力!请回答”“人大人向祖国报到”“讲述‘一起向未来’的冬奥故事”“最美开学季,奋进新征程”等具有内涵性、仪式感的活动,把分享体验与信仰教育有机融合,促进全校师生情感共鸣、思想共通,进一步唱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时代主旋律,激励广大师生勇敢接过历史接力棒,坚毅笃定地向着新征程阔步前行。


(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延河讲师团”学生理论组织。图为“延河讲师团”成员在校园内“吴玉章老校长与同学们”雕塑旁,为大家讲述老校长与人民大学的故事、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



扎根中国大地,坚持在服务国家中走自信坚定之路


中国人民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把扎根中国大地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最重要的工作进行探索和实践,培养了一大批共和国的建设者。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中国人民大学广大师生坚持“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时刻牢记“国之大者”,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扎根在师生心中,把个人理想同祖国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学校坚持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学科体系,做强优势学科,扶持特色学科,推动具有人大特色的学科群建设,建立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培育机制,奠定人才培养的学科基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学校坚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亟待解决、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潜心钻研探索、组织协同攻关,努力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课题作出科学解答,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科研导向,引导教师把学术追求、科学研究同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使人大学者、人大智库在中国和全球事务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郑水泉,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原文刊载于《党建》2022年第6期。)

原文链接:[党建]郑水泉:传承红色基因 扎根中国办大学

(责任编辑:顾筱竹)

编辑:曾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