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晚,为全面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学院教师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文学院举办“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学会。“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师德标兵”、教授孙郁,国家级“教学名师”、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师德标兵”、教授程光炜,文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陈剑澜,文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教职工党支部支委、教研室主任和部分师生代表参加专题研学会活动,文学院党委书记颜梅主持。
颜梅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意高远、视野宏大,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战略性、思想性和指导性。为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更好地把准内涵要义、吃透精神实质,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文学院根据学校党委相关要求,围绕“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这一主题组织举办专题研学会,希望发挥好学院教学名师、师德标兵云集的引领示范作用,打造既精通专业知识,又涵养德行,精于“传道授业解惑”,做到“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努力培养造就一支让党放心、人民满意、学生喜爱的高素质一流教师队伍,特别是着力加强中青年教师骨干的培养,着力培养“青春向党、不负人民”“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时代新人。
孙郁在发言中回顾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家治学为师的历程,重点强调了“经师”与“人师”的统一性。他以“敬、定、学”概括了“传道授业”与“立德树人”相统一的特点。第一,“敬”乃“尊敬”的“敬”。无论是治学还是为师,都有共同的精神指向,“敬”的精神,行不言之教,容天地之元气,得世间之爱意。第二,“定”乃“定力”的“定”。心有所信,方能远行,生而有涯,学无止境。治学应秉持上下求索的态度,以疑的眼光追问学识,以诚的心待天下事。第三,“学”乃“学生”的“学”,知己之短,学人所长,严慈相济,教学相长。正所谓“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老师在课堂内外不只是做学生的导师,而是要跟学生一起成长。
程光炜以自己近四十年的执教生涯总结了对“经师”与“人师”的三点体会。一是“取法乎上,见贤思齐”。过去四十年里,自己既是老师,也是学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大先生们的言传身教是自己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重要来源。二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求真知,练真本领,不断汲取新知识,同时反思自身教学教育经验,站在知识发展的前沿引导学生走向未来发展的人生之路。三是“潜心治学,教人求真”。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术面前人人平等,教学的目标就是探索真理,追求真理,在学术问题上不说假话,以诚相待。
与会中青年教师围绕主题纷纷发言,交流心得体会。中国人民大学2020年“师德先进集体”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饶静表示,文艺学学科要发挥“一马当先”的专业特色和理论优势,在课程思政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文艺理论影视比较文学党支部书记、副教授常培杰谈及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理解时认为,“道”是学问之道,“授业”要落实到育人,“解惑”要真正帮助学生,三者应当是互为关联、有机统一的整体。教授吴真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先生”概念,追本溯源,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厘清了“‘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思想脉络,回溯中国古代师道文化的发展历程,指出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好思政元素,培养“忧天下、有作为”的时代青年,讲好“有风景、有故事的思政课”。副教授蔡丹君表示,要重视古代文学学科对立德树人的作用,引导更多学生走进古籍、认识古籍,做好古籍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工作,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专业自信。教授杨庆祥从“学生”和“教师”双重身份的视角,结合自己在人大求学与工作的经历,回顾并感谢了学院前辈老师对自己的教导与培养,并表示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也要将“人师”润己泽人的温暖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教授杨联芬从如何理性看待中国新文学“发生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出发,提倡现当代文学研究对传统的态度应有客观立场和“理解之同情”。副教授燕海雄结合少数民族语言学专业,提倡“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在田野调查和社会实践中实现“经师”与“人师”相统一。副教授宋声泉以参加当天恳谈会的经历,表示在具体工作中感受到老师对学生们的关心关爱,深受触动。 博士生李林昊以未来要如何完成从学生到学者的身份转变为出发点,谈到博士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好专业知识,锤炼过硬本领,以成为“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来激励自己,争当“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陈剑澜作总结发言。他表示,做到“经师”与“人师”相统一,要以提升德性和学问为己任,始终做一名诚恳的教师,始终把教书育人放在工作的第一位。他强调“为人师”的关键在“修身”,并将“为人师”总结为四点:第一,坚持“为人”与“为学”的统一;第二,坚持刻苦自律包容;第三,坚持探求并敢于坚持真理;第四,真正的好老师,“不为师”,行不言之教。
参会师生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经据典、援古证今,赋予典故鲜活的时代内涵,深刻阐释中国共产党初心如磐、历久弥坚的精神密码。这次在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大先生”内涵进一步深化至中国古代经典的“经师”和“人师”层面。文学院全体教师将结合专业特点,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中对中国传统“师道”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的精神内涵,向古人取经,向榜样看齐,牢记嘱托,努力将自己锻造成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经师”与“人师”,造就一大批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责任编辑:陈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