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三大体系”建设专家研讨会召开
来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
时间:2022.06.16

6月12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和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线上方式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专家研讨会。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学校原党委书记靳诺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齐鹏飞主持会议。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辛向阳,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秦刚,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郭建宁,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艾四林,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熙国,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树荫,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王易,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陶文昭等专家学者齐聚,围绕主题开展了研讨。

齐鹏飞强调,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命题,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步入快车道。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明确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二级学科众多,研究力量逐步壮大,如何做好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如何进一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群策群力、共同攻关。当前,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已经成为学术界积极探讨的重大课题。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肩负起崇高使命,扎扎实实地将其向前推进,以“三大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走向未来。

靳诺表示,加快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三大体系”,主要在于:第一,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设。积极构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为支撑,覆盖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学科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学科整体性和协调性建设,推动学科建设内涵式发展。第二,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体系建设。深入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第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创新建设。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深入研究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等内容,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不断增强中国话语体系的解释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颜晓峰围绕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展开论述,他表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不是简单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合起来,也不是简单将七个二级学科拼在一起。要努力把19世纪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各个分支的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融会贯通,更好地呈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面貌。

辛向阳表示,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三大体系”,一是要注重知识创新,通过新的学科体系发展,支撑和推动三大体系建设;二是注重方法创新,对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形成的方法论进行深入总结和创新,并将其运用到“三大体系”建设中来;三是持之以恒地与西方在关于中国问题、马克思问题上的错误观念做斗争,为“三大体系”建设创造更广空间,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中国理论“走出去”。

秦刚表示,纵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三大体系”建设,学科体系建设得比较好,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仍存在较多短板。只有不断加深学术研究才能形成更好的话语体系。

郭建宁重点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三大体系”的主要内容、基本方法、核心问题。他表示,推进“三大体系”建设,我们要立足时代前沿,具有大历史观,聚焦中国问题,坚持守正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本土性、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性、中国话语具有世界性。

艾四林表示,要厘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对象、方法、范式。对于独特研究对象,要加紧构建独特研究方法和独特学术范式。在此过程当中,面向两个视角进行总体考量:一是要面向其他的哲学社会科学;二是要面向世界的马克思主义。

孙熙国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三大体系”建设,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如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学科发展;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如何立足于当代中国问题;三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也就是要解决学科对象的问题。

王树荫从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关系出发,提出五点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二级学科的归属问题;二是现有相关专业师生过渡问题;三是教师队伍布局问题;四是研究领域区分问题;五是两个学科支撑思政课问题。

王易认为,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都把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作为重要目标,归根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三大体系”建设,一是要坚持跨学科研究,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二是优化制度环境,更加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系统性研究;三是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自觉承担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构建“三大体系”中的使命担当。

秦宣表示,知识体系是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三大体系”的基础和前提,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百年历史进程中所进行的理论创新反映出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飞跃”各自的独特概念、范畴体现出来;把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概念、范畴体现出来。最后用概念、范畴和思想构成的知识体系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三大体系”。

陶文昭表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三大体系”建设,最重要的是要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重要精神,尤其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我们要努力从中提炼出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这些是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体系”的着力点、着重点。

(责任编辑:徐小婷)

编辑:胡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