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全国两会再次汇聚了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在这一重要时刻,人口与健康学院师生积极参与两会精神的学习讨论,聚集学科力量,深刻领会国家发展新任务与民生福祉新部署。
两会期间,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杜鹏积极投身于政策解读与知识传播工作,为推动我国人口健康与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3月5日晚,杜鹏受邀参加南都银发经济工作室举办的“挖掘银发消费潜力,解锁居家养老需求”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二期线上沙龙。在活动中,他与央视主持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以及养老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行业从业者齐聚一堂,围绕如何助力老年人实现安居享老展开深入探讨,为银发经济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建议。3月6日上午,杜鹏又做客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两会健康策”健康养老专场直播间,聚焦“活力老人的健康管理与服务创新”分享专业见解,为完善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提升老年人健康管理水平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路径,展现了人口与健康学院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民生福祉改善中的责任担当与专业实力。
3月8日,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宋健应邀参加健康报社组织的“两会精英汇”活动,与两会代表及部分专家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人口健康相关议题开展深入讨论。她表示,建设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是我国应对低生育率挑战的关键举措,相关政策设计与实践已取得有力进展,进一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建设也面临多重挑战,需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建设、健全人口服务体系覆盖面,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人口基础。
3月5日,人口与健康学院行政团队集体观看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认真学习领会政府工作报告,并开展研讨交流。
3月10日,人口与健康学院副院长杨凡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带领学院2024级博士生团支部深入学习解读我国生育支持政策。
学院的各个党支部和团支部通过在线方式共同观看了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开幕会,并认真聆听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对我国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新一年的工作进行了部署。
教职工第一党支部李龙表示,作为老年学领域的教学科研人员,我深刻感受到国家对老龄问题的高度重视。政府工作报告以系统思维和务实举措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重要论述,回应当今中国老龄社会的迫切需求,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教职工第二党支部景日泽表示,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于卫生健康领域做了重要部署,以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方向,从实施健康优先战略到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从深化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到优化药品集采政策等多领域给出工作要点,作为卫生政策与管理学科的教师,更加深刻感受到科研要服务于“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要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而努力。
教职工第一党支部陈佳鞠表示,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聚焦民生福祉,从教育、医疗到住房保障,每一项政策都直指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对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都进行了详细阐述。政府对这些问题的重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让我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
博士生第一党支部2023级王铭铭表示,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紧扣人口发展,为增进民生福祉注入了新动能。报告提出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增加普惠托育供给等重要举措,彰显了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重视人口结构优化的坚定决心。作为人口学的博士生,我们要更多关注社会前沿,在“生育友好型”社会构建和人口质量提升方面贡献智慧力量。
博士生第二党支部2023级欧阳材泓表示,全国两会聚焦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健康中国战略,从生育支持、教育适配到就业保障,其政策框架的协同性与民生导向愈发清晰。作为青年学子,我们既需关注宏观政策框架,也应立足专业深耕细分领域,将个体成长融入国家人口战略的实践进程中。
2024级硕士生党支部滕淼表示,作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我深刻体会到国家在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中所展现的系统性规划。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我将依托我的专业知识,以“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为指导,致力于成为推动卫生治理现代化的新生力量。
2024级博士生团支部李星语表示,政府工作报告里对人口与老龄问题的阐述,为我们老年学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带来诸多启发。从推动资金向民生倾斜,扩大养老等多元服务供给,从提高医保补助、加强老年医学专业队伍建设,到养老金标准上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等,都凸显了对老年群体健康的重视。我将以报告为指引,深入钻研养老服务研究,为居家养老模式创新贡献智慧与力量。
人口与健康学院将持续深入学习两会精神,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和专题研讨,各党支部和团支部依托主题党日和主题团日,组织广泛讨论与实践活动,推动全院师生切实领会两会精神的核心要义,结合专业领域不断深化人口与健康科研攻关和社会服务,齐心协力为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学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