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南平市委、南平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共武夷山市委、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承办,中共武夷山市委宣传部、闽越王城博物馆协办的第二届武夷论坛“古典学与现代性”分论坛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汉城遗址古井长廊举办。来自海内外高校和机构的七位学者围绕主题展开深度对话,聚焦古典学的核心议题,共同探讨古典文明如何回应现代挑战、促进文明互鉴。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剑澜主持分论坛,武夷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鲍健鹏出席并致辞。
鲍健鹏表示,首届武夷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为武夷山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传播了优秀中华文化,深化了文明互鉴,而本届武夷论坛设置“古典学与现代性”分论坛意义重大。希望这场跨越山海的对话,能够以古井长廊的文明遗存为镜,更以返本开新的学术勇气为灯,让古典的智慧照鉴未来。
主旨演讲环节,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授瑞丽(Lisa Raphals),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李长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彭磊、中国朱子学会顾问、福建省委省直机关工委原常务副书记、福建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朱清,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暨马一浮书院教授林志猛,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员、教授罗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娄林先后围绕“古典学与现代性”这一主题展开深入阐述。
瑞丽的演讲题目是“中国伦理价值观的谱系”。她表示,“中国伦理学由儒家视角主导,在此之外,道家与自然主义对于伦理学还有着重要的贡献。”中国伦理价值实为多元谱系,涵盖宇宙观、传统儒家群体性价值以及道家个体价值。在儒家伦理思想之外,应当承认自然主义与道家思想在平衡“实效性”与“自然顺应”中的深层作用,以此重构对中国伦理多样性的理解。
李长春的演讲题目是“从德性论到心性论——古典中国思想之分际与转换”。他表示,“儒学创生与其时代的问题、时代的思考密不可分”,借助于重建古典语境,才能更好理解古人的思想,如古人理解自己那样理解古人。儒学诞生于孔子对时代危机的深刻回应,而非保守说教。孟子虽偏离孔子德性论的中道传统,却开创心性论先河——通过将道德内植于心性,将“修德”转为“养心”,以此应对德性政治衰微后的严酷现实。
彭磊的演讲以“18世纪欧洲对中国的认识为何转变?”为题。他谈到,“在当时许多欧洲观察家的眼里,中国是一个由西方人称为哲学家的文人学者,也就是士大夫阶层有序管理的国家”,但18世纪欧洲对中国的认知经历了从推崇到贬抑的显著转变。早期“中国热”将中国塑造为理想政治典范,试图以中国开明君主制为参照推动欧洲社会改革。然而,18世纪中叶后,随着现代文明论的兴起,孟德斯鸠等思想家重构文明标准,将欧洲置于文明的中心,并将中国贬低为文明的边缘。追溯并反思这一现代文明论的起源,将有助于重新认识中国文明的伟大特质。
朱清的演讲题目是“刍议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同书院文化复兴的融合”。他表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推进书院文化的复兴”。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书院文化复兴的深度融合,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两个结合”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要“发挥群众的创造力”以及“学界的研学和理论的创新”。二者融合既能激活书院藏书讲学、礼仪教化的历史功能,又能依托文明实践中心的组织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典研习、礼仪实践等活动中。
林志猛的演讲以“快乐抑或德性:重思柏拉图的诗哲之争”为题。他表示,柏拉图将痛苦和快乐视为人最基本的自然情感,塑造好的习性需培育正确的苦乐感,使其与理性相协调,进而让人上升到完整的德性。柏拉图的德性教育尤其关切灵魂的整体和谐,让理性主宰灵魂而没有内在冲突地追求善,使人不沉溺于欲望的满足和感官快乐,从而深思熟虑地行动。诗艺不应只是展现灵魂中血气与欲望的各种戏剧性冲突,而更应激励人朝向灵魂的优异和高贵,并力促政治共同体走向完善。
罗峰的演讲题目是“欧里庇得斯《赫卡柏》中的命运与战争伦理”。她表示,在欧里庇得斯的悲剧《赫卡柏》中,希腊联军因归程受阻而将特洛亚公主献祭,表面上以“平息阿喀琉斯鬼魂之怒”为名,实则暴露了胜利者对弱者的暴力延续——献祭沦为战时暴力的延伸,正义沦为“强者的利益”,古典作品中蕴含着对于战争与人的命运的关联的深刻思考。
娄林的演讲题目是 “古典学与文学:柏拉图如何立典”。他表示,“古典学当中的西学研究,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当代中国人理解自身、理解世界,或者说理解在世界历史中的中国文明的一种自然的行为”。柏拉图面临的希腊文明危机,其问题的复杂程度超过了我们惯常理解的诗与哲学之争视野。柏拉图以哲学重新界定诗歌,并以其诗歌重新接续被智术师们的哲学所抛弃的灵魂。柏拉图的对话作为附从于哲学的诗歌,成为他新制的典范。追索柏拉图的立典行为,当是古典学最为内核的思考动力,也是需要不停返回的思考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