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至2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联合主办的中欧文明论坛:虚无主义与未来哲学——2025年第三届虚无主义论坛在苏州校区举办。
论坛聚焦虚无主义在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下的演变及其对未来哲学的启示与挑战,吸引了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就虚无主义的历史脉络、现象分析、伦理反思及哲学出路展开深入研讨。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智慧治理学院副院长宋鹭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苏州校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小虎在致辞中表示,苏州校区将致力于建设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探索的平台,依托中法合作办学和中欧文明论坛的国际资源网络,打造跨文化对话的学术枢纽。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石德才表示,在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的张力中,哲学应成为价值重建的起点,虚无主义不仅是挑战,更是思想自由的契机,本次论坛应成为一次真正的问题意识驱动的思想培育过程。
本次会议共设七场学术报告与专题讨论。与会专家围绕虚无主义的起源路径、现代形式及未来展开主旨发言。车玉玲、邹诗鹏、胡好分别就俄罗斯宗教哲学、技术时代的非劳动时间问题及德国哲学传统中的虚无主义进行了梳理;赵卫国、吴增定、余明锋、欧阳谦围绕尼采的永恒轮回、谱系学与道德虚无主义,探讨其现实启示及超越路径;蔡祥元、李红霞、贾丽艳结合海德格尔思想,讨论自然主义、西方哲学终结与技术虚无主义;方向红与韩骁深入剖析尼采“永恒轮回”的隐喻与海德格尔后期自然概念的哲学意义;孙周兴、刘森林、王俊则从悲观主义、启蒙理性、文科危机等角度,重新审视虚无主义与现代性的结构性关联;张红军、傅永军、雷思温分别从德国观念论、诠释学路径与“上帝的无化”中思考虚无的历史生成机制;张志伟、王庆节、尚杰、曹艺涵则从“存在—虚无”的基本问题出发,结合AI、艺术、老子思想等当代表达,进一步拓展对虚无主义的理解边界。
每场报告后均设置问答与互动环节,学者与听众就虚无主义的哲学意涵与现实经验展开热烈讨论,充分体现出本次论坛注重问题导向、注重交流深度的鲜明特色。
闭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李科政主持。张志伟代表哲学院对苏州校区的组织支持表示感谢,并建议进一步优化议程设置,提升报告与交流的聚焦性与延展度,促进深入思辨。傅永军从虚无主义研究方法论出发,强调要摆脱传统文本诠释的封闭性,重建哲学与现实世界的批判性对话机制,尤其应关注技术文明背景下“虚无”的结构生成。刘森林从学术共同体建构视角总结了本次论坛的制度创新,肯定“定向邀约+跨学科对话”的机制优势,提出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研讨方式有助于哲学、文学与历史等学科的范式融合。
本届论坛在自由、开放、严肃的学术氛围中圆满闭幕。论坛深化了对虚无主义问题的理解,拓展了对未来哲学可能路径的想象空间,为人文学科在技术时代的角色重塑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