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金融创新的道路与前景——探寻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逻辑”高端论坛成功举行
时间:2010.07.07

7月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和梁晶工作室共同主办的“金融创新的道路与前景——探寻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逻辑”高端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第一报告厅成功举行。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威廉•戈兹曼、哥特•罗文霍斯特、陈志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小年,康奈尔大学金融学教授黄明,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教授汪昌云,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李祥林,中投证券衍生品部总经理张晓东,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国际部副主任万泰雷出席会议。原财政部部长项怀诚先生列席会议。此外,来自数十家金融机构的高管、近百位著名学者和政府要员,逾四百余人参加了大会。论坛由麻省理工学院金融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院长王江主持。

论坛于八时三十分正式开始,会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异常。论坛一开始,王江教授代表主办单位致辞,欢迎所有来宾参加本次高端论坛。王江教授说:“金融科学和金融技术就像其他的技术一样,它的合理使用都会为人类的福利带来极大的好处,它的不合理使用可能也会为我们带来损失和灾难。本次论坛将围绕这个问题作更深入的探讨,这对进一步了解现今金融系统的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演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美国著名金融学家、耶鲁大学教授威廉•戈兹曼作首场主旨演讲,他以“金融学起源——东西方金融创新的早期历史”为题,深度探索了金融创新的历史基础。他认为,金融历史发展有四个永恒主题。第一个主题是时间,任何金融离不开时间。第二个主题是机遇和风险。第三个主题是市场,市场永远是金融的基础,也包括市场的监管。第四个主题就是法人企业。

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哥特•罗文霍斯特作了第二场主旨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资产证券化起源”。哥特•罗文霍斯特教授利用一些珍贵的历史图片向在座听众介绍了西方国家最早的证券市场——阿姆斯特丹交易所,并利用现存荷兰一些公司的票据追溯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债券、股票、年金和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他还介绍了一种历史上出现过的非常有趣的金融产品——Tontines养老金,这种金融创新虽然没有成功,但却能给金融创新带来有意义的启示。

主旨演讲之后进入“金融创新鉴往知来”单元,本单元讨论由王江教授主持,威廉•戈兹曼教授、陈志武教授、许小年教授和黄明教授参与了讨论。每位嘉宾都就金融创新发表了一些非常精彩的见解,博得了在场听众的阵阵掌声。威廉•戈兹曼谈到自己对金融创新未来的看法,认为主权投资基金未来将会改变金融市场。陈志武教授则谈到他对金融创新前景的看法,并指出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许小年教授观点犀利,引人深思,认为美联储是金融危机的救火者,也是纵火者,同时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仅仅将行为人看成非理性是不够的,政府的非理性也应该被深入研究。黄明教授谈到中国金融市场的建设问题,并认为美国的经验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在本单元的最后,五位教授同现场媒体、嘉宾和学生们进行了互动交流。在被问及如何才能把动物精神引导到理性精神时,许小年教授表示在分析经济现象时,理性经济人假设被限定了适用范围,我们没有理由假设政府不是理性经济人。另外,理性经济人并不会导致绝对的利己主义,他指出一个追求自己利益的人,首先要考虑别人的需求,这是市场经济的特征,利己和利他不是截然矛盾的。

论坛的第二单元的主题为“中国金融创新的实践”。本单元由李祥林先生主持,论坛嘉宾包括哥特•罗文霍斯特教授、汪昌云教授、张晓东先生和万泰雷先生。本单元的讨论主要围绕金融实务展开,几位嘉宾就股指期货的推出、中国金融创新的问题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前景等问题展开交锋。哥特•罗文霍斯特教授认为,商品期货具有吸引力,投资组合可多样化。汪昌云教授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了中国创新,股指期货的推出给我们提供了管理系统性风险最有效的方式。张晓东先生认为目前中国金融创新的问题在于金融市场缺少创新工具和产品。万泰雷先生则认为中国的问题不是创新过度,而是创新不足。

本单元结束后,五位嘉宾也同现场听众进行了互动交流。在回答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研究院的学生关于中国是否缺少本土的金融人才进行金融创新时,张晓东先生认为中国人不缺人才,而且金融创新过程不是说先把人才准备好才开展工作。李祥林先生则认为中国还是缺人才的,而且跟国际市场的差别还是挺大的。他表示很希望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能很快填补空白,把差距缩短甚至超过他们。

(编辑:徐晶晶)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