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陕北公学的好作风从何而来?
来源:文/评论员 先风 图/蔡欣欣 彭椿庭
时间:2025.05.08

80多年前,抗战烽烟浴血扬,万千青年奔延安,为满足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中共中央创办了在党的教育事业发展史上熠熠生辉的陕北公学。

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陕北公学,就有许多关于作风的感人故事。今天我们开设专栏《校史中的作风故事》,首期我们一起学习:陕北公学的好作风从何而来?

在极端艰苦的抗战环境中,陕北公学的学员响应革命号召,立做开路先锋的壮志,铸赤脚走天下的意志,练赤拳打天下的本领,怀赤心报国家的忠诚,在党中央领导下树立了革命的校风、锻造了过硬的作风,成为党的好作风、青年好作风的时代标杆。

(1938年毛泽东同志给陕北公学学员讲话)

陕北公学的好作风,植根于深厚的爱国情怀。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大地遭受外敌入侵的深重苦难。在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及实际行动的感召下,大批优秀青年冲破各种阻拦聚到延安。陕北公学面向这些爱国进步青年办学,从成立之初就充满了浓郁的爱国主义气息。1938年3月,在为陕公争取各界援助的书册上,毛泽东同志写道:“陕北公学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因为他为着抗日救亡而设,因为他收纳了全国乃至海外华侨的优秀儿女。”陕北公学学员、著名历史学家胡华在回忆陕北公学的校风时曾说,“我们决心到陕北去投奔共产党和毛主席,是为了挽救祖国的危亡,为了献身革命,为了寻求光明和真理,精神上就准备着吃大苦、耐大劳。”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对国家、民族的情感认同,更是塑造个人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和精神面貌的深层动力。正是在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下,来自天南海北的青年团结起来,在战斗中学习,在革命中成长,树立了陕公师生的好形象,铸就了陕北公学的好作风。

(《新中华报》刊登《陕北公学招生简章》)

陕北公学的好作风,形塑于鲜活的革命教育。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好作风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经过不间断的锻造养成习得的。陕北公学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确定了革命的政治教育、民众运动和政府工作教育、军事教育、劳动教育四个方面的教育内容,特别强调把对知识青年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放在首位。期间有许多党中央领导同志为学员授课,毛泽东曾多次到陕北公学,为学员作了“青年运动的方向”等多场形势报告,张闻天曾在陕北公学发表题为“论青年的修养”的演讲,周恩来、董必武、任弼时、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到陕北公学做过讲演,这些演讲报告既教实际有用的革命理论,又讲做人做事的道理,将我党我军的革命作风带到了师生中间。在这所被称为战火中的大学里,青年学员思想受到洗礼,作风得到重塑。好作风的形成有一个由知而行、由信而做的过程。陕北公学好作风的形成,与生动鲜活的教学实践密切相关,也为学员毕业后参加抗战工作打下了良好的作风基础。

(陕北公学的露天课堂)

陕北公学的好作风,锻造于紧张的战斗实践。好习惯靠养成,好作风靠锤炼。在办学过程中,陕北公学形成了“忠诚、团结、紧张、活泼”八字校风,其中“紧张”二字指向鲜明、用意深刻。面对严酷革命斗争和急剧变化的战争形势,陕公学员坚持“战斗地学习”“战斗地生活”,决不搞松松垮垮、疲疲沓沓。陕北公学学员早晨出操、夜间放哨,定期开展军事训练和战斗演习。学校还把每周三定为救亡日,让学员走出学校,到地方政府、民众组织中参加实际工作。紧张的学习训练,使全校形成了紧张的作风、昂扬的习气。“学问总不易求得完全,要在工作中去锻炼”“我们的血已沸腾了,不除日寇不回来相见”,在陕北公学的这首《毕业上前线》歌中,饱含着救亡图存的紧迫感,务实的作风、战斗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虽然陕北公学的学习与生活很艰苦,但是师生们总是斗志昂扬。师生的这种精神风貌,让陕北公学当之无愧称为“中国进步的缩图”。

(陕北公学校舍窑洞内景)

陕北公学的好作风,濡染于风气的上行下效。风成于上,俗化于下。领导者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好作风就会上行下效,产生强大示范效应。陕北公学的进步青年中有不少归国华侨,有的学员在回忆这些华侨时说:“他们多数人在国外生活比较富裕,乍到延安,吃小米、睡土炕、搞生产,人们都担心他们生活不习惯,吃不了延安的苦。可他们是来革命的,无不自觉拼命地干。”原因就在于“他们看到首长们、教授们都和学员一样吃、一样干,一种精神力量很快就使他们适应了延安的生活,谁也不觉得苦了。”为了响应边区政府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号召,陕公领导号召全体师生奔赴何家山开荒,自力更生、打破封锁,随后便带着大家开山松地、播种铺土、施肥浇水。彼时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彼时的陕北公学是整个延安的缩影。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粗粮、穿布衣,与军民一同劳动,官兵一致、艰苦朴素蔚成风气,令前往延安的民主人士和西方记者大为赞叹。

(陕北公学师生自己动手修建的礼堂)

陕北公学的好作风,升华于先锋的勇毅前行。陕北公学招收的学员来自不同地区、民族,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不尽相同,因此,将他们造就成什么样的人,是陕北公学创办之初就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所战火中的大学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毛泽东同志给陕北公学的题词这样写道:“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陕北公学的好作风便是万千先锋分子在革命的熔炉中锻造而成。一些毕业生如杨展、张露萍、周极明、今歌等人英勇牺牲,成为陕北公学好作风的永恒“标本”。一大批进步青年经过陕公的教育培训后,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奔赴抗战前线,用青春和热血给陕北公学的好作风作出注脚,同时也极大延展了陕北公学好作风的内涵,在中共党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人大人在陕北公学旧址)

人大校史中,有闪亮的名字、鲜活的故事,这是精神的丰碑,也是不断传承着的红色基因。

编辑:佧米然·克里木
责任编辑:董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