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校史馆召开“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典范”中国人民大学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主题研讨会
来源:校史馆
时间:2022.06.02

5月31日下午,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校史馆召开中国人民大学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线上研讨会。会议以“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典范”为主题,由校史馆馆长王丹主持,来自历史学、档案文献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长期从事校史研究工作的专家线上参加会议。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美华首先回顾了早年曾在文献研究室参与刘少奇文献整理、研究人大校史的工作经历,并在史料整理、发掘史料、促进成果转化等方面提出了三点意见和建议:一是尽快动员力量加强史料整理和研究,通过挖掘史料、查阅档案等方式,攻克难点,补齐漏点,查实疑点;二是尽快采取切实措施发掘新的史料,抓好口述史料和校史文物的征集等抢救性工程;三是尽快集中力量促进校史成果转化,推出一些精品校史成果,在思政课、新生教育、党课等方面,加强校史育人功能。

历史学院教授牛润珍曾于20世纪末参与校史编研工作,对校史工作有着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他充分肯定了校史编订工作,并对当前校史工作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要加强校史成果、校史编研的体系性建设,推出厚重的校史重要成果;二是建议拍摄校史纪录片,带动和促进校史研究和宣传;三是继续加强校史文物和史料征集工作,弘扬人大精神,展示人大成就。

档案馆原副馆长、研究员张世林认为,校史研究依赖于原始的资料和档案,需要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方面是校史资源和档案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校史展稳定性和时效性之间的关系。对此,她对当前校史工作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要做好校史编研工作,梳理好大事记、组织沿革等基础数据,做好口述史等抢救工程,整理好教授的档案、手稿、证书、照片等;二是尽快将校史研究成果纳入到学校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发挥校史宣传育人的功能;三是设立校史馆教学实习基地,增进师生对校史的感情。

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周石对校史工作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校史工作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领导,学校应在队伍建设机制和经费保障等方面予以支持;二是动员校内其他相关单位参与校史研究,在研究成果发表、资源利用整合等方面予以积极配合,在扎实稳步推出系列资料汇编和专题出版物的同时,推出反映人大精神和贡献的系列论文研究成果;三是建议创办中国人民大学校史研究杂志,开设校史课,推出校史公众号。

历史学院教授姜萌针对当前校史研究中存在的史料匮乏、研究力量不足等问题,希望学校以成立校史馆为契机,尽快开展实物征集和口述史的采集工作,对校内保存的早期档案资料进行整理、编排、利用,扩大研究力量,组建一支兼职研究队伍。

历史学院副教授阚红柳认为,校史工作纵向时间轴长,横向范围面广,但囿于目前研究实际和校史研究人员相对有限的客观情况,她提出了四点工作建议: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工作规划,重点高效地开展工作;二是拓展新媒体宣传手段,做好既有研究成果的转化利用工作;三是建立中国人民大学红色教育的学术宣传和文化传播基地,建立健全年度性校史研究论坛;四是考虑整合资源,以基地为依托,设立兼职研究员制度,充实研究力量。

信息与资源管理学院副教授梁继红表示,下一步校史工作需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要深入挖掘前辈人物事迹背后的人大精神;二是要形成校史工作的组织合力,建立资料征集、撰写记录等方面分工、共享与合作机制;三是做好校史选题立项策划,注重成果转化;四是发挥校史育人功能,加强与本科通识教育相结合,定期举办校史讲座等。

教务处教学督导室原主任、研究员王学军认为红色校史资源是一座宝贵的“富矿”,对学校新时代赓续红色血脉具有重要作用,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了丰润道德养料和强大精神动力。他建议要用好红色校史资源,赋能时代新人培育,以史育人、以文化人,开设好专门的校史课程,让校史课成为学校打造的“金课”之一。

校史馆全体同志参加了会议。会上,校史馆副馆长楚艳红、李珣(兼)、刘春荣(兼)还分别向专家学者介绍了近五年校史研究成果、学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工作情况、校史馆京外旧址建设与维护情况等内容。

(责任编辑:张凯怡)

编辑:杨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