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中方教育理事会第八届年会
来源: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时间:2025.01.09

1月6日下午,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中方教育理事会第八届年会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外交部欧亚司参赞、二级巡视员,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中方秘书处负责人曹云龙,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中方教育理事会主席、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郑新业,外交部欧亚司一秘、一级调研员陈余出席会议。中国人民大学-黑龙江大学俄罗斯问题联合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赵永华作专题报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河南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理事单位代表参加会议。

郑新业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对中方秘书处长久以来对中方教育理事会的工作支持表示感谢,并对各理事单位代表表示欢迎。他指出,2024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在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下,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当前世界格局动荡变化,中俄民间合作充满挑战,更应坚定中俄友好关系的立场不动摇。他回顾了教育理事会2024年度主要工作,并表示未来理事会将继续认真落实委员会工作,完善中俄教育合作机制,为理事单位的俄罗斯研究协同发展提供更大助力,通过教育和文化交流助力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谊,推动中俄关系向更深层次发展,为国家发展和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曹云龙在致辞中表示,2024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中俄合作在变幻动荡的国际局势下稳定发展,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在两国关系中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应继续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筑牢中俄合作的民意基础。针对理事会未来工作安排,他代表委员会中方秘书处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围绕抗战胜利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开展主题活动,引导青少年捍卫正确史观;二是深化教育合作,聚焦重大全球议题,培养复合型人才;三是以“中俄文化年”为契机,通过高校联盟和学术论坛拓展文化与教育交流;四是搭建青少年交流平台,增进两国青年相互了解,夯实民意基础。

开幕式上,赵永华作了题为《中俄媒体合作的理论模型建构——基于半结构化深度访谈的扎根分析》的专题报告。她对目前中俄媒体合作的整体格局、合作策略、存在问题进行了阐释与分析,并提出优化中俄媒体合作、进一步推动中俄人文交流的建议。

开幕式结束后,理事会工作会议举办。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中方教育理事会秘书处单位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主持工作)张大淼主持会议。

张大淼总结了中方教育理事会2024年工作成果,并介绍了理事会2025年工作的重点方向。她表示,理事会将着力整合各理事单位学科优势资源,深化中俄语言文化教育合作,进一步提升中俄教育交流的影响力。各理事单位代表总结年度工作成果、分享工作经验,并就理事会2025年工作计划展开探讨。

1月5日,理事会联合区域国别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黑龙江大学俄罗斯问题联合研究院举办了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中方教育理事会学术研讨会暨第一届“中俄友好@未来”论坛,郑新业出席论坛并致辞。

在外交部和中俄友好、和平和发展委员会的领导和支持下,委员会中方教育理事会于2016年11月22日成立。理事会中方现任主席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郑新业,俄方现任主席为俄罗斯前副总理、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原第一副校长谢·米·沙赫赖。理事会秘书处设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编辑:张瀚文
责任编辑:董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