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人大指数”2025年4月发布会举行,先后发布中国会计指数和中国城市生态资产管理指数报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原副校长张新民,中国会计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会计研究》杂志主编刘国强,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综合研究部主任杨小明,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主任黄宝荣出席发布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杨奇光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副处长、期刊管理中心副主任钱明辉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持续搭建“人大指数”发布平台,与生态环境学院、商学院合作新发布两项人大指数,推出具有前沿性、实践性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中国人民大学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实干之举、创新之举、奋进之举。指数研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将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要求研究成果必须符合社会实践的真实需求,能够有效指导实际工作。跨学科的协同合作是提升指数研究和发布质量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不同学科的优势,共同推动指数研究向更深、更广、更高的层次发展。指数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有效的传播与应用,“人大指数”的影响力不仅在于发布之时,更在于发布之后,需要不断创新指数传播的方式与渠道,使指数能够真正融入日常决策,助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廖冠民介绍中国会计指数背景,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王化成发布中国会计指数。
中国会计指数是在财政部、中国会计学会指导下,由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同中国人民大学会计财务与经济运行研究中心、财务会计研究所联合全国部分院校会计领域专家学者利用会计信息编制的,用以反映一家企业,一个行业乃至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状况及发展趋势的一套指数体系。本次发布会重点发布了会计宏观价值指数,其重要目标是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收入分配改革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张新民、刘国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周华作专家点评,表示中国会计指数系列研究成果把会计信息的应用范围从微观拓展到宏观,说明会计可以在制定收入分配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国家治理等宏观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会计指数系列研究成果,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指导下,基于中国制度背景、中国会计准则体系、中国财务报表结构,成功地设计了会计指数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在全世界范围内编制出首个会计指数,为构建中国自主的会计知识体系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院长庞军介绍中国城市生态资产管理指数背景,中国人民大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中心主任马本发布中国城市生态资产管理指数。
中国城市生态资产管理指数2025由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中心研发,探讨“如何依靠生态资产的高水平管理促进生态产品价值的高质量实现”这一重要议题。基于“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生态资本—生态产品”转化链条,课题组构建涵盖生态资源禀赋、政府管理水平、生态保护补偿、市场化价值实现四大领域,由17项一级指标、46项二级指标和76项三级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评估全国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生态资产管理水平。
杨小明、黄宝荣、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何霄嘉作专家点评,表示中国城市生态资产管理指数2025构建了严谨扎实的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提出全环节、多层次的评价体系,剖析和揭示城市生态资产管理的基本情况、内在逻辑和提升路径,能够精准服务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国家重要战略的紧迫需求。该指数是学术研究的“风向标”、学术探索与政策实践协同的“接口器”、研究成果转化为政府具体工作的“催化剂”。专家建议在拓展生态资产管理指数应用场景、发挥国际影响力等方面持续精进,不断提升中国城市生态资产管理指数的学术性、功能性和实践价值。
发布会上,与会媒体代表围绕指数研究目标、亮点特色、咨政服务等议题与专家学者展开深入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将指数的研究作为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抓手,作为服务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构建科学合理的“人大指数”体系。2025年1月和3月,“人大指数”发布会已举办两期,分别推出了“数据要素市场化推进力指数”“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指数”和“中国智慧治理指数”“中国低空经济城市发展指数”等研究成果,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大指数”建立固定发布机制,定期梳理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研究重要指数成果,助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国家重要战略,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坚实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北京日报》、《中国经济导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科学报》、腾讯新闻、《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现代教育报》等多家主流媒体代表;中国人民大学相关机关部处、学院负责同志,专家学者和课题组成员参加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