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至4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青春社会行·文化传承武夷行”先锋社会实践在福建省南平市开展。72名本硕博同学围绕“青年赓续文脉”“青年赋能文旅”“青年振兴产业”三大主题,深入闽山闽水,体悟物华弥新,在实践调研中追寻闽北苏区红色历史,探访朱子理学发源地,体察绿色发展鲜活图景,深刻理解“两个结合”蕴含的思想伟力,在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厚植中华文脉,淬炼青春底色。
4月28日上午,实践团全体师生来到武夷山市洋庄乡张山头红军墓群,举行祭奠英烈仪式。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南平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陈中民出席仪式。张山头曾是闽北红军中医院、中共闽北分区委和闽北红军独立团的驻地,多次发生惨烈战斗,1000多名红军战士因伤病牺牲于此,被就近掩埋。当地村民依照风俗,劈开竹子取“生”竹片为“碑”,并系上红飘带。每三块青砖、一个编号、一根红飘带就是一个红军墓。红军墓前,全体师生奏唱国歌、肃立默哀,集体诵读《可爱的中国》选段,并敬献鲜花,追忆闽北红军革命历史,深切缅怀在此英勇牺牲的无名先烈。
郑水泉在致辞中表示,张山头红军墓群既是革命先烈浸透热土的英雄史诗,更是新时代青年赓续红色血脉的永恒课堂。希望师生学习英雄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学习前辈人民至上的优良作风,学习榜样踔厉奋发的昂扬态度,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把文化自信深植心间,在“青春社会行”活动中深入基层,在实践中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陈中民表示,闽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散落在青山绿水间,张山头红军墓群作为闽北红色革命史迹的重大发现,不仅是革命历史的“活教材”,更是新时代的精神坐标。希望通过南平市与中国人民大学的深度合作,用好南平丰富的红色资源,推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南平这片浸润着革命热血的土地,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芒。
仪式结束后,全体师生在武夷山市文物与文化遗产管理所文史研究员赵建平的带领下,走近红军墓群瞻仰,将对革命先烈的追思、对红色血脉的赓续,转化为“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使命担当。
4月28日下午,实践团师生分别前往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农夫山泉(福建武夷山)饮用水公司、闽北红色首府陈列馆等地开展分组调研。
燕子窠生态茶园是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点,是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基地。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此考察调研时提出,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同学们走进茶园,学习在茶科技加持下,通过“绿肥替代化肥”和“生态调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实现既提高茶叶品质,又优化茶园及周边生态环境的智慧密码。
围绕“青年振兴产业”主题,部分实践团成员走进农夫山泉(福建武夷山)饮用水公司等当地重点企业。水产业是南平践行“两山”理论、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的重中之重,与当地产业发展定位十分契合。同学们与企业负责人共同探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产业转型的协同发展路径,深刻体会“绿水青山”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图景。
4月29日,实践团全体成员来到武夷山国家公园和朱熹园,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重读大儒朱熹,深刻领会朱子文化跨越穿越时空的深邃智慧和永恒价值。
走进仁智堂,实践团了解到,朱熹在此完成了《四书章句集注》等著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同学们坐于课桌间,齐诵起儒家经典“横渠四句”,仿佛跨越时空,重现了千年前朱子在此著书立说、传道授业的场景。
随后,同学们来到茶园了解武夷岩茶的生产制作。在讲解员带领下,同学们背上竹筐,指腹轻掐采下嫩芽;翻动竹筛,感受鲜嫩茶芽的律动节奏;热锅翻炒,惊叹传统技艺中的火候哲学,感受茶文化中“和、静、怡、真”的深邃内涵,与千年文脉悄然共鸣。
在南平的实地调研中,实践团成员们还前往“万里茶道起点”下梅村、建盏文创园、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等地,围绕选题开展调查研究,并同当地有关部门进行座谈交流,在实践中切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以青春视角探索赓续文脉新路径。
返校后,实践团将进一步深化转化调研成果,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青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