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沉浸体验中增强安全意识,在趣味探索中掌握应急本领。5月12日,在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以“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为主题,全国防灾减灾日校园安全教育系列活动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活动启动仪式上,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国家消防救援局局长周天讲话,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致辞。应急管理部新闻宣传司司长申展利,北京市消防救援局局长吴振坤、政治委员刘心元,中国消防博物馆一级指挥长杨文岭、一级督导员于本杰等出席,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主持。
周天表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始终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授旗训词精神,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将安全置于办学治校的重要位置,这种以“师生为中心”的安全理念与新时代消防救援队伍“竭诚为民”的宗旨同频共振,都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动体现。希望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消防博物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强化“消校协同”,持续巩固共创成果,共同扎实做好校园安全各项工作,努力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林尚立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工作,称其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高校是人员密集型场所,校园安全是做好一切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中国人民大学牢固树立“以师生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和“大安全”的平安校园综治理念,积极抓好安全教育、守好安全底线。学校将以本次与中国消防博物馆共建安全教育实践基地为契机,进一步建强安全教育阵地、筑牢安全稳定防线、夯实安全工作责任,全面提升师生防灾减灾素养与安全防护能力,真正做到“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建设稳定和谐有序的平安校园。
郑水泉主持。
启动仪式现场,林尚立代表中国人民大学为中国消防博物馆授牌,杨文岭接牌。该馆将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消防安全教育实践基地”,供人大师生开展消防安全科普学习和实践。
中国消防博物馆向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附属小学、幼儿园学生代表捐赠消防知识科普绘本。
中国人民大学应急志愿服务队队长、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艾龙飞作为学生代表分享应急志愿服务经历和高校防灾科普实践感悟。他表示,未来将持续学习应急知识和技能、面向大中小幼及离退休干部等开展安全宣讲,为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的安全教育体系、共建平安校园贡献青年力量。
本次校园安全教育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消防博物馆共同主办,以消防知识科普和应急技能实训为主要内容,包含消防科普文化展、Campus Walk安全隐患大侦探、消防趣味互动市集三大主题活动,通过闯关打卡、集章抽奖、拍照打卡等趣味环节,吸引师生积极参与消防知识学习和应急技能体验。
消防科普文化展以“感悟消防历史,掌握应急本领”为主题,从最早的甲骨文火灾记录到我国第一部消防法律颁布,系统呈现消防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演变;从基础消防知识到复杂应急救援,图文并茂地进行防灾减灾知识普及;以全学段阶梯式安全教育体系构建成果展现学校安全育人实践探索,在生动讲解中教育引导师生感悟消防历史、了解灾害常识。
在消防趣味市集,7个“闯关”游戏各具特色,并设置专业消防器材装备展示点,吸引大中小幼学子踊跃“打卡”。有逃生训练——在模拟火灾现场争分夺秒逃生,在地震车上学习正确避险姿势;有技能学习——学习打应急逃生绳,在模拟灭火训练区实战演习灭火器正确使用方法;有风险识别——在趣味套圈圈、安全隐患排查体验区、火灾成因实验台,通过人机交互和多媒体装置识别安全隐患、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在中区食堂、ITS中心、逸夫楼、立德楼内,师生们在“说走就走的Campus Walk”中化身“安全隐患侦探”,进行一场沉浸式隐患排查体验。消火栓是否被遮挡?疏散通道是否被占用?应急照明灯是否正常运行?……在精心设置的“隐患排查体验区”,师生们发现隐匿在角落的“安全漏洞”,抽象的安全规范在具体场景中可触可感。
以教筑防、以练促安、校消协同,中国人民大学将持续构建高质量安全教育体系,让防灾减灾知识从书本展板走进生活实践,以高水平安全护航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