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2025年第一期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32个城市同步开讲。季春之月、草木萌动,思想的种子在时序更迭中破土拔节,“陕公”的红色基因与新时代的理论强音跨越山海、交织古今,贯穿南北、响彻东西,迸发出蓬勃的时代生命力。
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主讲“中国经济的势和能”,聚焦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逻辑,从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与发展动能出发,深刻阐释了必须以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不断开创经济工作新局面。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年逾七旬的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卫平第四次奔赴陕公大学堂理论宣讲一线,主讲“2025年两会精神与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探讨”,详细解读了2025年全国两会中关于数字经济的政策内涵,助推全国两会精神深入基层、深入人心。
在吉林长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冯秀军围绕“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展开阐述,帮助一线教师深刻理解思政课的地位作用、科学把握思政课的本质与规律、深入领会思政课教学的方法策略,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在江苏南京,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支晓强围绕“企业发展与管理智慧”作专题分享,以跨学科视角、整合性思维系统解析企业发展内核,助力政企管理者实现从“一门学问”到“多门学问”的融会贯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思想动能。
在湖北黄冈,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冯俊主讲“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理论贡献”,系统解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着重强调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切实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贯彻落实到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各领域。
在山东威海,中国人民大学深圳金融高等研究院副院长、财政金融学院教授邱志刚以“人工智能应用经济中的数字信任”为题,聚焦数据使用边界,深入分析了构建数字信任体系的战略意义和实践路径。本期山东场活动是自2023年“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开办以来首次开展线上直播,将一时一地的“课堂宣讲”转化为全域联动的“云端共学”,进一步扩大了理论宣讲的辐射半径。
在浙江杭州,浙江工商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诸葛斌以“人工智能(AI大模型)Deepseek及其操作实战”为题作主题报告,从Deepseek平台的基本情况、功能特点及发展前景三方面出发,以生动的案例和详实的数据讲解了Deepseek平台在教学科研中的应用场景和使用方式,为推动人工智能优化教学流程、赋能教育创新、驱动产教融合提供可复制的实施路径。
在陕西西安,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一级教授吴晓求作“资本市场与金融强国”主题报告,深刻阐述资本市场是金融强国的载体,指出建设金融强国需要双支柱架构,实现金融功能的多样性,进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的升级迭代。
在宁夏银川,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评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光礼作“学习宣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高校‘双一流’建设和教师评价改革”专题辅导,通过“主会场+分会场”的联动形式,覆盖自治区教育厅及全区大中小学千余名教育工作者,有效推动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地生根,切实转化为全区教育系统员工干事创业的思想武器、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
在新疆奎屯,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裴建锁以“坚定信心,打开新疆改革发展新天地”为主题开讲。中国人民大学校友总会主动对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奎屯市委市政府,在其大力支持协助下开展讲座。讲座中,裴建锁从“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深化改革,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和透彻讲解,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奎屯实践提供了启示和帮助。
本期“陕公大学堂”公益系列讲座主题聚焦2025年全国两会热点,内容覆盖思政教育、人工智能、商业财经、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精准输送一批“听得懂、用得上、能转化”的理论大餐。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常务副书记张建明,学校原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国家监委驻中国人民大学原监察专员吴付来代表学校分别出席广西南宁场、山东威海场活动。
在河南郑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旭主讲“人工智能时代对法律的挑战”;在江西南昌,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窦志成主讲“AI影随行、智启未来——人工智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在广东广州,中国人民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朝乐门主讲“DeepSeek与AI技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在广东深圳,中国人民大学苏州人工智能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吉燕勇主讲“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跨领域跨行业的革新之路”;在云南昆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刘松博主讲“人工智能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讲座均立足技术前沿与产业实践,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在不同行业中的广泛应用场景及其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让思想的火炬在算法迭代中愈发璀璨,“陕公精神”在数字疆域中壮阔回响。此外,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原主任艾医卫等校外专家学者带来的精彩报告,也凸显出校外智库资源赋能理论宣讲的独特价值。
“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主要由各地校友会承办,面向校友和群众广泛开展理论宣讲,为各地干部群众奉上了一场场有学术深度、有现实启示、有理论价值的精神盛宴。参加北京场活动的校友表示,讲座剖析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逻辑与发展动能,为我们理解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全新视角,陕公大学堂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代代相传的陕公精神,推动我们在新征程上践行人大学子的使命担当。参加黑龙江场活动的校友表示,这次讲座既有宏观层面政策理论的高度,又有中观层面企业发展的广度,更有微观层面具体实践的深度,希望陕公大学堂持续扩大覆盖面,向基层汇聚更多理论智慧与实践动能。参加云南场活动的校友表示,八十余载薪火相传,“陕公”已成为链接学术前沿与时代使命的思想高地,本次活动为边疆省份在数字经济时代实现人才强省战略提供了创新启示。参加新疆场活动的校友表示,讲座系统分析了当前全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赋予新疆的历史使命,奎屯将努力把政策机遇转化为发展动能,进一步奋力书写新疆高质量发展的“奎屯答卷”。
为更好地凝练以“陕公精神”为源头的红色精神谱系,传承红色基因、服务地方发展,中国人民大学于2023年10月22日创办“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以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为名,聚焦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整合各领域专家力量,以纵横比较的视野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追求真理的精神讲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以扎根实践的角度讲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变“单一讲”为“系列讲”、变“校内讲”为“各地讲”、变“平面讲”为“立体讲”,致力于打造“独树一帜”的先锋课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教学平台、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以及各地各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
中国人民大学高度重视“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的开展,广泛汇聚师生校友智慧,不断加强校地联动,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让专家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启智润心、激扬斗志,持续提升“陕公大学堂”品牌影响力、传播力、辐射力。迄今为止,“陕公大学堂”已举办6季共177场、覆盖线下线上听众累计10万余人,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特别是理论宣传教育工作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