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中国人民大学首次新聘研究生导师聘任仪式暨培训会举行
来源:文/刘晓阳
时间:2025.04.24

4月23日下午,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中国人民大学三周年之际,为持续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打造“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中国人民大学首次举行新聘研究生导师聘任仪式暨培训会。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出席并讲话,校长林尚立主持会议。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冯仕政出席。

会上,张东刚、林尚立为新聘研究生导师代表颁发聘书。

2024年度,经个人申请、学院初审、学校审核批准,新聘62人担任博士生导师,新聘119人担任硕士生导师。我校现有博士生导师1126人、硕士生导师1836人。

张东刚在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大学历来人才荟萃、名家云集,在88年的办学历程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矢志于立德树人、服务国家需要的好老师和“大先生”。近年来,学校大抓教师队伍建设,把强化思想引领、传承红色基因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改革创新、完善制度保障,推动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张东刚向新聘研究生导师提出三点要求与期望,他强调,研究生导师要强化政治铸魂,筑牢信念根基,坚持铸魂育人,厚植家国情怀,当好理想信念的“领航员”,培养一大批能够读懂时代、扎根中国、服务世界的拔尖创新人才。要强化师德筑基,严守师德师风底线,建立融洽导学关系,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立起为事为人的“标尺杆”,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要强化学术赋能,立足学术前沿,坚持实践导向,勇攀科学高峰,做强国复兴的“播种机”,激励学生以学术研究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希望广大研究生导师以德立身,做学生为学为人的楷模;以严治学,做学生求真创新的引路人;以爱育人,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守护者;以行践知,做服务国家的践行者,为建设“让党放心、人民满意、世界一流”的中国人民大学,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林尚立在主持时指出,举办此次聘任仪式暨培训会,不仅是以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为抓手,激发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生动实践,更是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新范式的坚定行动。希望全体新聘研究生导师坚持以师德师风为根本,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争作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以红色基因为底色,自觉传承学校“让党放心、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以育人育才为志向,不断锤炼教学能力、更新专业理念、拓宽知识视野,努力培养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生力军和先锋队;以创新突破为动力,科学处理好“导”与“研”的关系,加快推进研究生指导的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模式创新。

冯仕政介绍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导师制度改革精神和举措。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导师制度改革着力完善导师岗位管理制度,研究制定《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试行)》,内容涵盖“选聘、管理、发展、考核、招生、退出”六大核心环节,推动实施包括健全导师选聘体系、明晰导师岗位职责与权利、健全导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导师岗位退出机制、健全导师培训体系和激励机制等在内的多项改革举措,形成助力导师成长发展的全周期保障体系,实现了“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从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转变、从单一标准向综合评价标准转变”。

新聘研究生导师代表、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友浪表示,作为新聘任博士生导师,他将以“五重角色”践行育人使命,自觉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学术前沿的开拓者、团队协作的践行者、社会服务的先行者、师德师风底线的坚守者,坚定正确政治方向,锚定学科学术前沿,服务重大国家战略,以“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自觉,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征程中,书写属于人大学者的时代华章。

优秀研究生导师代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郝立新回顾了自己担任研究生导师30余年来的执教经历。他表示,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要有明确的育人目标,力求使研究生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要有强烈的责任心,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成长,耐心指导学生;还要抓好关键培养环节,尽力帮助学生克服学术研究、求学择业中遇到的困难,努力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学校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相关负责同志,2024年度新聘研究生导师、各学院(系、研究院)院长和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博士生代表、硕士生代表参加会议。

2022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加快探索建立人大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学校全力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体系,着力培养政治站位高、专业基础好、社会能力强、国际视野广、创新表现优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加快培养可堪大用、能担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编辑:闻家齐
责任编辑:董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