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意大利前总理罗马诺·普罗迪到访中国人民大学并发表演讲
来源:文/张凯怡 图/崔晨 徐海宁 涂成思
时间:2025.05.14

5月13日,在中国与意大利建交55周年、同欧盟建交50周年之际,意大利前总理、欧盟委员会前主席罗马诺·普罗迪到访中国人民大学并发表演讲。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客座教授丹尼尔·乔万尼一同来访。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校长林尚立,中国人民大学师生代表参加活动。

张东刚向罗马诺·普罗迪一行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近年来,中意教育交流合作蓬勃发展,中国人民大学致力于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对意合作历史悠久、基础扎实、成果丰富。展望未来合作前景,中国人民大学将与意大利高等教育机构深化两国人文交流互鉴、建设合作研究中心、密切青年交流互访,继承中意友好传统,共同谱写中意友谊新篇章。

演讲前,林尚立代表学校致辞。他表示,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要深刻认识历史逻辑、系统深化理论逻辑、科学运用实践逻辑,提炼人类社会发展的宝贵经验,回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挑战,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为全球朝着更加平等、包容与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集中优势科研力量。

普罗迪以“新世纪秩序下的中欧关系”为主题发表演讲,深入剖析了中欧合作的新机遇与新路径:当前国际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世界秩序处于关键的转型期。在这一历史性时刻,中欧双方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建立坦诚、深入的对话机制。

普罗迪指出,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我们需要用像水晶一样透明的视角去审视这个变革中的世界。令人振奋的是,新的合作机遇正在全球各地不断涌现,这为中欧关系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我们必须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把握时代变革的脉搏,充分发掘当前形势下的合作潜力。当前欧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势与严峻挑战。一直以来,中欧双方始终相互支持、携手并进,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建立起日益紧密的合作关系。这种历经时间考验的伙伴关系,已经发展成为中欧共同发展道路上最坚实的基石。他表示,中欧GDP总和占全球三分之一,双方在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合作潜力巨大,中欧一直以来相互支撑的关系为未来合作奠定了基础。面对复杂局势,中欧需坚持多边主义,聚焦经贸与气候等共同议题,强化机制化合作,唯有开放共赢,中欧才能在新世纪秩序下实现共同发展。

普罗迪表示,“我任职意大利总理期间曾到访北京,过去几十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中国不依赖殖民、不发动战争走出一条现代化发展道路,这是值得人钦佩的,也为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范例和参考。”他表示,协调各方利益、制定符合共同发展要求的政策确实面临巨大挑战,但中国在此过程中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决心与智慧。普罗迪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将亚欧大陆紧密联结,这条新时代的丝绸之路蓬勃发展,让众多欧洲国家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这正是越来越多国家向中国敞开合作大门、中欧关系持续深化的关键动力。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普罗迪说道:“站在人民大学这个知识殿堂里,我特别想强调,我们必须要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在发展中寻求最大公约数。”

演讲结束后,应用经济学院CDG研究团队以《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挑战与展望:从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到全面发展目标(CDGs)》为题发布成果。普罗迪对中国在减贫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取得的成就高度赞赏,希望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能够帮助南方国家摆脱贫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普罗迪与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翟东升对谈。)

(普罗迪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全球领导力学院院长王文,应用经济学院教授谢伦裕展开圆桌对谈,应用经济学院院长魏楚主持。)

普罗迪与现场青年学生交流。当被问到“在当前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形势下,中欧应该如何建立良好合作机制”时,普罗迪表示,尽管存在逆全球化浪潮,但是全球化合作趋势不可逆转。中欧双方在经济、科技、绿色转型等领域互补性强,若能加强紧密合作,可以创造出比以往更高效的共赢模式。

(普罗迪一行参观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

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中国人民大学将继续深化与欧洲高等教育机构的对话交流合作,为变动的世界持续贡献人文力量,为中欧关系的长远发展注入人大智慧与活力。

编辑:汪浩然
责任编辑:董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