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老年学研究所主办,北京市老年学和老年健康学会、北京老龄居养老产业促进中心协办的第6期“首都治理热点问题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本次会议的主题为“超大城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教授致辞,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老年学研究所黄石松教授,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陈功教授,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吴玉韶教授,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郭汉桥副局长,北京市卫健委党委委员、一级巡视员、北京市老龄协会王小娥会长等来自各政府单位、高校、媒体的多位专家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李文钊教授主持。
杜鹏表示,北京作为超大城市,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时,将跨越老龄社会进入超老龄社会,将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符合首都特点的现代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基本建成。在这一经济社会发展深刻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人口老龄化对首都规划、建设、发展、治理的影响是复杂的、深刻的。作为首都,北京各项工作带有代表性、引领性、指向性,北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将对全国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如何准确把握超大城市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规律,如何健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政策体系,如何破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治理“最后一米”的体制机制障碍,是本次会议要探讨的主题,也是当前迫切解决的系列难题。希望通过学者论道能够产生更加丰富的成果,为超大城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贡献智慧。
黄石松做了题目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北京探索与国际借鉴”的报告,发布了“新时代首都发展战略研究丛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北京探索与国际借鉴》一书。该书紧扣首都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基于国情市情和发展阶段的特征,以时代、中国、世界为参照,既体现首都战略定位,也站位于全球宏观视野,对首都超大城市人口老龄化治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与现实探讨,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提出了应对规划和策略。应在整体性治理下的全面深化改革,将老龄政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实现“人人平等、人人共享、活力迸发”的老龄化社会。为此,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黄石松提出:一是完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评价体系;二是着力促进老年人口空间分布优化;三是着力完善就近精准的养老服务体系;四是着力构建公平可及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五是着力统筹“一老一小”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六是着力优化超大城市服务资源配置机制;七是着力破解社会治理“最后一米”的体制障碍。黄石松认为,未来还应进一步针对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方略、机构改革背景下的老龄社会治理机制等方向进行深入问题研究。
陈功进行了题目为“超大城市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发言。他认为,应从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引效应、提领效祉这四方面来看养老服务供给和需求。随后,他以北京市什刹海街道为例,分析了养老服务供需匹配情况,并提出推动特大城市养老服务供需匹配的建议,主要包括:一是应摸底养老服务需求,并将需求分层分类;二是要关注重点领域重点人群,明确养老服务刚需;三是要强调系统力量,打造多元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他表示,以时间银行作为推动超大城市养老服务供需平衡的新路径,着力解决大城市养老服务面临着结构性的供需两难的困境。
吴玉韶进行了题目为“社会治理视野下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发言。通过数据分析,他认为当前养老格局实际不是“9073”而是“991”,家庭养老仍然是最主要的养老模式,要制定实施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巩固家庭养老基础性地位。他表示,街道和社区两级养老服务设施、资源和力量的合理配置,使“三边”养老服务方便可及,是今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他谈到,要通过行政、市场、社会、技术等多种力量将老龄事业产业、居家社区机构、医养康养、服务与技术、市场与社会、物业家政与养老整合协同整合,真正打造“基层养老生活共同体”。
郭汉桥发言题目为“让专业养老服务走进寻常百姓家–北京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北京市老年人口现状、养老工作短板,他提出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一个改革、三大创新”的改革创新点,具体而言:在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方面,实现转向在保基本的前提下向普惠型方向发展;在管理体制创新上,建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运营的新型养老服务管理体制;在工作机制创新上,由政府引导支持、市场主体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构建居家养老市场化运行体制;在服务模式创新上,坚持以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做到全要素供给、全天候响应、全方位服务、全链条管理,构建老百姓买得起、买得到、信得过的居家养老照护服务体系。他表示,今年将积极稳妥分批推进试点工作,推动实现核心区全覆盖、中心城区整体布局,然后逐步在全市推动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王小娥围绕“北京市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发言。她表示,推进健康老龄化是最经济、最有效、最可持续、最符合国情市情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举措,并提出了以下构建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的举措:一是在理念上,强化“以疾病诊治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二是在政策上,实现健康老龄化目标;三是在服务上,持续改进老年人的就医服务,构建综合连续的服务网络;四是在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补齐短板。她认为,未来养老工作方向应从积极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提升医疗机构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加快老年健康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着手推进构建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
会议点评阶段由黄石松主持,点评嘉宾依次发言。
北京市政协委员、原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总编辑李明圣表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北京探索与国际借鉴》一书具有时代背景描述的准确性、直面现实困惑的针对性、路径选择的建设性的特点,同时具有前瞻性思考。他表示,退休年龄不是一个被动等老的年龄,是一个提示怎样对待老年人群体,包括老年人怎样对待自己,又怎样对待社会,怎样活得有意识,活得有价值、有尊严、有活力的年龄节点,是治理老龄化社会值得重视的问题,也是涉及老龄社会治理的理念更新和思想革命的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值得未来深入研究。
中共北京市委改革办二级巡视员、督查处处长黄克宇表示,本次会议对下一步开展工作改革非常有借鉴价值。他认为,从全面深化养老领域改革角度,还有以下几点需要重点关注:一是把握改革的方向,确定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视我国已步入中度老龄化的现实境况;二是要以更高的标准和更高的质量来做好老龄工作,探索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新路径,理清责任边界,重点在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夯实养老支撑措施、支持区域养老协同等领域进行改革,加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涉及养老领域的改革能够真正的落地,真正的提高群众的改革获得感和满意度。
北京市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日报社总编辑伍义林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就强调要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中国人口负增长是一个重大问题,本次讨论主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认为,养老问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而非孤立的,应该系统性来看待养老工作。同时,养老工作是一个探索、学习、借鉴、总结的过程,每个环节都不可或缺,要通过学习经验、总结思考不断提升养老工作。他提出,作为中国治理人口问题、养老问题中的一个环节,未来我们媒体会积极宣传报道人口老龄化,扮演好媒体的角色。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杰秀表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既要抓后端,又要抓前端。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养老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同时,从优化人口结构、提升儿童福利的角度,提高生育保障,切实解决好生养育问题,为积极应对老龄化做出儿童福利方面的贡献。他认为,养老服务要抓基本、抓重点:既要构建人人享有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以惠及全体老人,也要切实解决好特殊老年人群的养老问题;既要看到大城市养老面临的特殊困难,也要看到大城市具有的特殊优势。
本次会议从养老服务供给、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国际经验等多个方面,就北京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各领域展开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