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青年参考]张研:奥林匹克运动如何传入中国
时间:2008.02.18

2008年的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那么,奥林匹克运动当年又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呢?
  
留学生回国 传播西方体育

在晚清激烈的社会变革中,洋务派编练新军,引进西方兵操,首开中国近代体育之先河。其后的洋务教育,对西方体育的传播起了更直接的作用,福建船政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北洋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广东水师学堂、南洋水师学堂等十多所新式学堂,均仿照外国同类学校开设了体育课,内容有击剑、拳击、跨栏、跳远、跳高、足球等。赴英、法、德、日、美等国的中国留学生亦参加新式体育活动,有的成为运动好手,回国后对传播西方体育发挥了重大作用。

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外国传教士在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福建、武汉、烟台等地开办的教会学校达两千余所,这些学校除开设体育课外,还举行校内及校际各种竞技比赛。受其影响,其他公立、私立学校也在课外开展了田径和球类活动。

  及至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大量兴办,校际运动会增多,比赛项目日益丰富,省运会和地区运动会相继出现。辛亥革命前,湖南、四川、广东、浙江、天津等省市开始定期举办运动会。
  
顾拜旦 致函李鸿章

在此背景下,奥林匹克运动传入中国。

1895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与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发起人顾拜旦曾致函清廷李鸿章,劝说中国参加首届奥运会;雅典奥运会筹备委员会亦曾于当年8月16日通过各国大使馆向中国转发了邀请书。但当时清廷内忧外患,不知奥运会为何物,未予理睬,没有组团或派人参加,中国与奥运会“擦肩而过”。

1904年,许多中国报刊报道了第三届奥运会的消息,由于这届奥运会规模较小,加之当时中国民众对现代体育了解少,影响有限。

  1907年,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和教会学校人士开始在社会上宣传奥林匹克运动。10月24日,著名体育家、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在天津基督教青年会第五届学校运动会的演说中,热烈呼吁中国加紧准备,争取早日参加奥运会,称此次运动会的成功,使他“对吾国选手在不久的将来参加奥运会充满了希望”。
  
“三问中国,何时申奥”

1908年,一些报刊报道了即将召开第四届奥运会的消息,称再过几个星期,伦敦将举行一次盛大的奥运会,世界上没有一个运动会能与奥运会相比,并有“三问中国,何时申奥”之文。

两年以后,中国在“争取早日参加奥运会”和“争取早日在中国举办奥运会”口号的鼓舞下,在南京举办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全国运动会,即“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随后,中国又成为远东运动会(最初名为“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起者和积极参与者。

从此,以举办全运会、参加远东运动会和奥运会为中心的竞赛制度逐步确立。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选自《1908帝国往事》重庆出版社2007年5月版)


原文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8-02-18/103214960871.shtml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