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读懂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要维度。
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五千多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史。
12月4日,在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上,全球知名政治家、学者、业界领袖及国际组织代表等嘉宾云集,从“多元历史”和“共同发展”两个关键词切入,围绕“多元一体与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共同发展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议题展开讨论,观察中华民族、解读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
“多元一体”历史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
“‘中华民族’这个议题在读懂中国中是第一次出现。”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注意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形成的民族特质与价值追求,是理解当代中国一切政策举措的重要依据。”
五千年文明史,中国创造了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当前国际舆论关于中华民族及中国事务长期存在曲解与误解的情况下,阐释好中华民族的文明底蕴与时代使命变得尤为迫切。
“‘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格局,‘共同发展’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路径和建设之道,其中蕴含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变革创新的哲理,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民族画报社总编辑、国家民委“道中华”外宣负责人杨新华表示。
要读懂中华民族,关键要读懂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民族特征。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族,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期的大一统,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同时统一性中也包含了多样性,中华文明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文化资源,也孕育了多姿多彩、各美其美的多民族文化特色。
要读懂中华民族,还需读懂守正创新、开放包容的文明体系。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于运全认为,“从历史上的西学东渐、东学西传,到近代以来的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泛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中华民族始终在兼收并蓄、开放包容中守正创新、不断发展。今天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正是中华文明守正创新、开放包容品质的体现。这种创新性和包容性为读懂新时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有益启示。”
在全球化浪潮中适应文化多元化
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大地曾先后崛起过多个区域性文明,它们各自繁盛,又在互动中走向和合共生,形成中华文明。
“面对‘他者’,中华文明是开放的。”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族博物馆党委委员、副馆长郑茜在历史中探求中华文明对待“他者”的历史逻辑,“中华文明不以种族、血缘、地域乃至宗教来为人群划定刚性界限,而是以文化认同来汇聚力量。这种对外的包容性态度,保证了中华始终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而这种多元文明实现“一体共存”的历史实践和开放包容的对外态度,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中,为世界各国处理文化冲突提供了有益借鉴。
巴基斯坦前总理沙希德·阿巴西认为,多样性和多元化在人类社会中一直存在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处理好民族差异性带来的冲突和矛盾,是一个国家发展和人类社会整体发展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能够看到中国强调多元化中的一致性,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当中,能够很好地将和平发展的理念应用在解决人类文明差异中。”在沙希德·阿巴西看来,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特质尤其值得学习,“多民族意味着多语言多文化,差异可能引起矛盾和冲突,但如果能够很好地秉承多元化中的统一性,就能够协同解决可能发生的矛盾和冲突。”
“全球化已经是不可逆转、不可阻挡的趋势,它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共同进步。在全球化的浪潮当中,我们不可避免都要拥抱和适应全球的多元化,但我们也要在全球化的发展中保持不同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在这种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在沙希德·阿巴西看来,“为了更好地理解彼此,我们首先要尊重对方的文化以及民族差异。在这一系列的历史进程当中,我们只有秉承上述的理念才能够实现人类的进步与发展。”
在尊重文明多样性中共生共进
要在“多元”中寻求“一体”和平共存,尊重和保护“多元”才是找到认同“支点”的前提。
“和而不同,中国人认为重点在‘不同’,‘不同’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具有本质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沈湘平认为,“多元互动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是正和博弈,使得‘各得其所,各安其所,安所遂生’。”
放之当今世界,尊重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各个文明的发展道路,使来自不同文明的人们过上自己理想中的美好生活,才是寻求和平共存的前提。
“无论民族大小,我们都能做到以平等态度对待尊重各个民族的习俗、信仰和文化。”沈湘平认为要平等对待多样的不同文明,“如今,我们对内已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对外我们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这是维护多样性和世界和平的前提,也是必由之路。”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世界进入新的重大变革期,站在人类历史新的十字路口,文明交流互鉴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在‘多元一体’中造就强大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经验;在多元多样中共生共进,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基本规律。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这既是理念,更是事实。”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周树春更看重世界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保持和平发展。
“维护文明多样性当中的文明文化交流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护栏和堤坝。”周树春提到,“作为当今世界的重要力量,中国走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人类进步的一边,不仅以促进和平的自觉行动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注入稳定性、确定性,而且在同世界各国、各文明形态加强交流中,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原文刊载于《南方日报》2024年12月5日第A03版。)
原文链接:[南方日报]读懂中国,从读懂中华民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