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讲话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此后,习近平主席在许多重要双多边场合,阐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丰富内涵及其对构建美好世界的重大意义。全人类共同价值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也写进了联合国的有关决议中。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真正弘扬要依靠世界各国人民的践行,而践行的前提是认知、认同和接受,认知特别是认同、接受不仅取决于其内容的合理性,而且取决于我们叙述或阐释传播的恰当性。如果我们具有自觉的人类学视野,借鉴和运用人类学方法,将大大有利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对外阐释传播。
一是要客观地理解他者,“理解他人的理解”。尽管在抽象的也是理性自觉的意义上,我们能概括出各民族、各国家所共同追求的共同价值是什么,但是要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价值共识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理性共识的问题,而是经由阐释的意义融贯、生成、澄明的问题。要实现有效沟通并获得认同,首先必须“从土著的观点来看事情”,“然后再看我自己在想什么”。尽管拥有不同文化的人类存在共同感,但由于具体的历史、文化、心理和社会利益,这种共同感并不总是赤裸于表面的,如果不设身处地地理解当地人的关注包括其所思所想所盼,而是抱着“全是为了你们好”的心态,就很难做到相互理解,更难以达成共识。即便是当地人认同这种价值,还有“一种共识,各自表述”和各自程度不一地践行的问题。人类学还启示我们,一定要区分人们实际的行为与理想,不仅要在特定文化情境中关注人们宣称了什么,而且要关注他们将怎么做,更要关注他们能做到什么程度。总之,平等地、充分地理解他者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对外有效阐释传播的前提。
二是要注重实证调查,以“近经验”的方式让当地人自觉认识到全人类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由中国率先提出,占据了人类思想和道义的高地,彰显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既然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各国人民共同追求的,是“最大公约数”,是共同的“理念指引”,那么也就意味着它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中国不过是自觉地将其澄明出来,所以我们要努力降低全人类共同价值对于各国人民来说的外在感、异文化感。要重视从人类学“主位研究”中获得启示,更多地突出各民族、各国家的主体地位,尤其要让那些长期处于西方主导的话语边缘的民族、国家切身感受到全人类共同价值叙事使他们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将全人类共同价值“视同己出”,从而从内心深处支持全人类共同价值叙事。因此,当我们确认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各民族、各国家的共同追求之后,不能只是从本民族或本国的角度去寻求这些价值观的基础和渊源,而是应系统挖掘和梳理世界各主要文化、文明体系的价值渊源,自下而上地说清楚、论证好“共同”的事实。要对世界上有代表性的价值理念体系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关系进行精准个案研究,形成系列的立体化的文化产品,最终使全人类共同价值从这些价值理念中自然道出。
三是既要促进文化感知更要激发心灵感通。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一个理性主张,我们深信经过一个时期的公共性讨论后,从思想观念上认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人会越来越多。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价值与文明内核、哲学、思维方式等深层文化相关,并不那么容易跨越。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深入人心必须从思想层面进入心灵层面。心灵、精神的东西不能完全还原为理性、利益的东西,全人类共同价值也不能仅仅停留于一种利益共同体的功利主义论证。相反,一些生动的文化样式例如艺术特别是质朴的民间艺术,却能激发不同民族的共同感,从而产生文化共情。当我们进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对外阐释和传播时,恰当地运用非逻辑思维的方法,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情厚德的特性,就能更好地激发心灵感通,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交流,形成跨文化的共识——把全人类共同价值看成共同体验的美好感受、共同行动的重要动力。
四是要将自我相对化,在“无我”中实现“有我”。毋庸讳言,目前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宣传有时过于强调“中国提出”“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甚至将之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案例,会让其他国家及其人民认为它只是中国的“发明”。这确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坚持胸怀天下首先意味着谦卑,其次才是使命。“全人类共同价值”中的“全人类”和“共同”都意味着对特殊、个别的超越,一定程度上就是要将自己相对化、“无我”化。当然,全人类共同价值思想是由中国最先提出的,在阐释传播中难免“有我”,尤其是以之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时候,更是如此。于是,阐释传播全人类共同价值面临一个叙事难题,即如何将一个“有我”的思想表达为“无我”的真理。正确的选择是,尽快淡化民族性叙事,强调人类共有、共享性质,致力于讲好全人类的、“我们”的共同故事,在“无我”中方能实现“有我”。
五是真诚先于一切。自古真诚得人心,而真诚总是体现为待人、对己的统一。世界上不存在独得恩宠的上帝选民,也不存在拥有特殊天命的民族,只是在历史长河中的某个阶段或时刻,相对而言,闻道有先后,大德而受命。真诚地面对世界首先要真诚地面对自己,把握好中国角色,是中国在对外阐释传播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及其他一系列思想主张时需要坚持的重要原则。
(作者沈湘平,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原文刊载于《北京日报》2024年12月9日第11版。)
原文链接:[北京日报]沈湘平:理解他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