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学习时报]牛维麟:不断推进高校管理体制创新
时间:2006.02.22

现代大学,必须有现代的管理。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在新时期创新高校管理体制,形成保障高校健康发展的良性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高等学校的现代管理,就是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把人力、财力和物力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手段和措施,通过优化配置来发挥最大的效用,实现高校既定的办学目标的过程。

高等院校办学目标、办学思路的实现,办学效益、办学能力的提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而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又依赖于高校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可以说,高等院校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界达成共识,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高校管理体制的创新和完善,不断探索和相互借鉴成功的管理经验。高等院校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竞争的同时,也纷纷在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方面加大了投入,展开了竞争。高校管理体制的创新已经成为一所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是一所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创新能力一起,构成了衡量现代大学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

由此可见,高校管理体制创新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决定高等院校实现不断发展的制度因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创新和管理体制创新。

我国高等院校管理体制创新的总体目标是什么呢?那就是,要遵循现代大学的发展规律,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促使大学逐渐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相统一的机制,提高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相协调的能力。就我国高等院校管理体制的现状而言,还存在许多与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不相符合的地方,距离“高等院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最终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从宏观上讲,高校管理体制受政府管理体制影响较大,总体行政化倾向十分明显,内部创新机制和创新动力不足。从微观上看,无论是在人才培养体制、人事管理体制、科研管理体制,还是在后勤管理体制、服务社会机制等方面均存在不少问题,影响着高校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和自身的发展。

(二)

我国高等教育界在创新管理体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上业已达成共识,不少高校已经在观念更新、制度设计等方面投入了很大精力并已取得初步成果。

从传统的高校管理体制转向现代大学制度所要求的以创新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为核心内容的现代高校管理体制,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内一项重要的改革内容,这无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高校管理体制的创新是一个涉及众多管理领域的创新过程,不同领域的创新需要遵循不同的规律,但总体上都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高校管理体制的创新过程就是一个重大的改革过程,必然要对高校内部现存的不同利益格局进行重组,这就需要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其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和维护好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以“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师”为出发点。无论我们出台什么样的政策,制定什么样的规章制度,都要把广大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放到首位,从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谋求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让学校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师生员工。

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将“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学校的每一项制度创新的工作中,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等提供各种优质的服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以教师为本,就是要在改革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过程中逐步突出教师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地位,充分调动他们教学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关心广大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努力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提供各种条件,在大学校园内营造饱含人文关怀的氛围,创造和形成一种有利于各种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良好制度环境,为学术大师的诞生创造条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保障高校管理体制创新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具有基础性作用,是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思想指南。

当然,我们倡导和贯彻落实“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师”这一理念,并不是要在高校内部体制创新过程中回避矛盾、掩盖问题,对于个别人和个别部门、单位违背学校整体利益的做法则要坚决予以制止、纠正乃至处理。因此在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思想的过程中,特别需要解决好民主与集中、整体与个体、管理与服务这三种关系,要在维护师生员工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完成现有利益格局的调整。

(三)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创新高校管理体制过程中避免粗放型发展,正确、妥善地处理好学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优化工作系统,使得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对外交流、文化建设、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协调发展,达到数量、规模、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高等院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首先,高校管理体制创新要坚持“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的齐头并进,从而带动高校的全面发展。创新能力是一所高校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学术大师多少则是确定一所高校创新能力的关键。在学术大师的培养过程中,我们需要宽松的学术环境、和谐的文化氛围,也需要优良的教学设备、完善的工作条件,只有软环境和硬环境的兼备才有可能培养更多的学术大师和优秀的人才,从而真正实现高校的全面发展。

其次,高校管理体制的创新要以数量、规模、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的有机统一为目标,保持高校协调发展。一是坚持规模适度。确定一所学校的办学规模,可以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从必要性角度而言,就是以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来衡量;从可行性角度而言,就是以学校的承受程度来衡量。简言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效益,而又不降低办学质量的办学规模就是适度的规模。二是确保办学质量。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是立校之本、办校之基、强校之源。一流的高校应当选择内涵式发展道路,立足自身实际,确定培养目标,确保办学质量。三是保持结构合理。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各个部门、单位和各项工作之间的和谐、协调发展。四是保证效益优先。有投入必然要讲究效益,而且要争取投入产出比的最大化。高校的主要使命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而后者就是衡量高校办学效益的标准。

再次,高校管理体制的创新要以改革为动力,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在决策制度改革方面,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要保障教授在学校重大决策过程中的参与权,实现决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尽量避免决策失误造成的无谓消耗。在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要加大课题立项管理和审批力度,确保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科研项目得到优先安排;要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的监督和成果的审批结项工作,确保有限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在人才培养体制方面,要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通过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增加新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管理体制等方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要加强财务管理,规范收支行为,确保财务收支总量进入可控状态;通过厉行节约,堵塞管理工作漏洞,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要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扁平型、网络化管理组织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逐步消除论资排辈的陋习,无论在学术队伍、管理队伍的建设,还是在服务队伍的建设上,都要敢于和善于让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的人脱颖而出。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兼副校长)

(《学习时报》2006年2月20日)

http://www.studytimes.com.cn/chinese/zhuanti/xxsb/1130503.htm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