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年伊始,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大会,“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大会的主题,也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如何贯彻大会精神?创新型国家建设着力点在哪里?创新型国家究竟是什么样?带着这些问题,在大会闭幕后,我们专门邀请了部分专家学者为本报撰文。从他们各自的视角,我们可以领略到创新型国家更为清晰的蓝图。
“建设创新型国家”虽然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但绝不只是科技界的事。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希望“建设创新型国家”早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
纪宝成
在以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内容的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阔的世界眼光,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不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自身的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在以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内容的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阔的世界眼光,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不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自身的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哲学社会科学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因此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机组成部分,与科技创新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需要自然科学的繁荣发展,而且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为自然科学提供价值引领、理论支撑和精神动力。哲学社会科学不仅能够使科技创新的主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形成科学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确立科技攻关的方向和重点,坚持科技发展的正确导向,而且能够为科技创新培育必不可少的科学精神和崇高道德,提供良好的人文氛围和充满生机的运行体制。
哲学社会科学要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必须根据时代提出的问题革故鼎新,必须紧密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创新。
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必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这支队伍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瞄准学术发展前沿,既立足当代又继承传统,既立足本国又放眼世界,大力推进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必须具有严谨学风和协作精神。要注重学术积累,厚积薄发,多出精品、出传世之作。只有在学术功底扎实、占有资料翔实、生活感受充实的基础上勤于思考,才能达到理论的高度,取得创新的成果。要善于与人合作,依靠集体的智慧,才能在一些重大课题的研究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必须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要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完善创新制度和机制,尊重探索、鼓励探索,奖励成功的探索,宽容失败的探索,坚决摒弃妨碍科学探索、束缚学术创新的观念和做法,把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要求落到实处,建立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评价机制,真正做到尊重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尊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断创新,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科技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良好的文化氛围。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