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的出台,有利于从供需两端发力,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进一步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推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围绕培育文化和旅游消费新增长点,提出丰富消费惠民举措,满足不同年龄群体消费需求,扩大特色优质产品供给,培育消费场景,创新产业政策,优化消费环境等多方面支持措施。
当前,文化和旅游消费已成为服务消费的重要领域。文化和旅游部前不久发布的2024年度国内旅游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出游人次56.15亿,比上年同期增加7.24亿,同比增长14.8;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5.7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0.84万亿元,同比增长17.1%。与此同时,文化旅游业保持稳健增长,旅游市场热点频出,以演出市场为代表的文化娱乐消费增势明显。在此背景下,《若干措施》的出台,有利于从供需两端发力,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进一步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推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通过丰富消费惠民举措实现消费新增长。《若干措施》提出,举办系列文旅促消费活动、实施消费惠民让利行动、拓展公共机构服务供给。通过举办丰富的文化旅游惠民乐民活动,让文化旅游业发展成果更加普及、更加普惠,为大众提供“触手可及”的文化和旅游消费活动,常态化延伸消费惠民成效,提升“平日经济”活跃度,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通过非遗展示展演展销、欢乐冰雪旅游季开展等,扩大文旅消费覆盖面,以“文化+”形式盘活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拓展公共文化机构服务供给,进而更好培育居民文化消费习惯,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提升民生福祉。
二是通过满足不同年龄群体消费需求实现消费新增长。随着文化旅游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消费市场变得碎片化、多元化和非稳定化,文旅消费市场转向多元,消费需求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文旅消费群体更加细分,这意味着传统的均质化和稳定化市场正在向更加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服务需求转变。这种转变要求文化旅游业在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上更加注重各个群体独特的消费偏好与需求,深入了解每个细分市场,提供更加匹配的定制化文旅产品和服务。《若干措施》针对少儿、老年人、职工等重点群体挖掘消费潜能,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亲子游乐服务、创新发展研学旅游、提升老年人文旅服务品质、释放职工消费潜力,激发重点潜在消费群体的消费活力。
三是通过扩大特色优质产品供给和培育消费场景实现消费新增长。《若干措施》要求,一方面要扩大特色优质产品供给,重点在文化娱乐产品、特色旅游产品、时尚国潮产品等方面发力。这涵盖电子竞技、游戏游艺、手工创意、运动健身、低空飞行、国潮文创等多个领域,有利于加强文化和旅游相关领域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文化资源的价值转化,促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着力培育消费场景,不仅要盘活提升存量空间,也需布局打造新型消费场景,还要发展夜间文旅经济。这是更好顺应消费场景变化新趋势,促进消费提质升级、更好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求的重要路径,也是紧紧围绕当前消费特点及趋势对“Z世代”等消费主力军文旅消费诉求的具体呼应。
四是通过创新产业政策和优化消费环境实现消费新增长。在创新产业政策方面,《若干措施》提出强化财政金融支持,有助于扩大文旅有效投资,为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促进文旅项目健康发展。在优化消费环境方面,《若干措施》提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入境旅游政策,维护良好市场秩序。这对重点景区、文博场馆公共服务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对入境旅游在政策优化、产品供给、宣传推广、服务保障方面进一步完善,并强化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整治系列违法违规行为,提升应急处理能力。通过全方位部署,提升游客整体旅游体验,增强大众出行意愿,提振消费信心,推动文旅市场的良性发展,为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若干措施》聚焦重点消费业态、重点消费场景、重点消费群体,以优化消费环境、改善消费条件、释放消费潜力为着力点,充分顺应居民消费需求变化,将进一步培育和壮大消费新增长点,促进消费增速增量,更好满足发展型、品质型文旅消费需求,为稳步提升文化旅游业质量与韧性、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作者宋洋洋,系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文化品牌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原文刊载于《中国旅游报》2025年2月6日第3版。)
原文链接:[中国旅游报]宋洋洋:多维度协同发力 培育文旅消费新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