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北京青年报]彩笺携清词 热热闹闹迎春来
来源:北京青年报
时间:2025.02.18

1月18日,冬日的琉璃厂还有些冷风萧索的味道,很多店铺门前装点起了喜气洋洋的蛇年吉祥物,准备着迎新过大年。庆云堂里,则在举行一场《彀外堂录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出版座谈会,“彩笺迎春 岁赏清词”手稿暨笺纸展也同时开场。

《彀外堂录近三百年名家词选》由著名文化学者赵珩创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彀外堂是赵珩先生书房的名称,他选择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家龙榆生的《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为底本,用多种彩色笺纸书写了共518首清代名家词作,将词与笺纸完美融合。

笺纸历史源远流长,唐代薛涛浣花笺闻名遐迩,明代版画艺术推动其发展,明末达到顶峰。清代至近代,木刻水印笺纸盛行,花鸟、山水、人物皆为创作素材,成为文人墨客遣兴寄情的重要载体:薛涛自制“薛涛笺”与元稹、白居易等以诗唱和,李清照与赵明诚借彩笺传递情思,鲁迅和郑振铎曾搜集彩笺,木刻刷印《北平笺谱》,成为笺纸艺术的经典。在当代,彩笺纸应用更为多元。艺术创作上,为书画小品增加独特质感;文化活动里,春节写福、中秋题诗。年轻人更是经常将其用作手账素材。收藏界中,彩笺纸因反映历史文化、具备艺术价值及稀缺性而备受青睐,明清花笺、名家绘制彩笺等都是热门藏品。

庆云堂的活动也因此吸引了20多位文化、出版、学术领域的专家和嘉宾参加。活动开场,北京燕山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夏艳热情致辞,言语间满是对此次活动的期待与重视。

作者赵珩被要求最先发言。他对年轻人热衷彩笺收藏深感欣慰,但他也指出,笺纸不应只作为藏品,更应回归书写本质,成为记录生活感悟、书写诗词的载体。谈及以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为底本抄写的缘由,他感慨,清词长期被忽视,实际上清代词人辈出,清词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远超元明。龙榆生选本佳作众多、风格多样,涵盖清词各种流派,是不二之选。赵珩对出版社的支持表达诚挚感谢,直言若无助力,这部作品难以问世。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对赵珩的坚持与专注致以敬意。他认为赵珩以一丝不苟的态度抄录诗词,传承了传统文化,体现了老编辑、老出版人的精神。《彀外堂录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以清词为切入点,搭建起古今文化的桥梁,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重焕生机。

中华书局原执行董事徐俊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倍感欣喜。他称赞在年节举办此类活动,让忙碌的人们有机会重拾传统。他认为该书风雅,原因有三:笺纸本就是艺术品,与信札、诗札结合更具韵味;学者日常书写在现代书法分途的背景下很难得,体现出了文人对传统的坚守。另外,线装书的形式既合传统规制,又融入了现代审美。

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扬之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刘涛等嘉宾相继发言。扬之水从自身经历出发表达对作品的赞赏;刘涛高度评价此次出版与展览,称赞赵珩书法功底深厚。原北京古籍出版社总编辑杨璐回忆与赵珩的过往,赞赏书中体现的生活态度,探讨抄写诗词对治学与陶冶性情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古籍研究所原所长宋平生用“高端”概括这部作品,认为从选本到藏书票等细节都彰显出非凡品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漆永祥称赞该书是名家名选、印装精美,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期望。

著名收藏家周启晋感慨此类书籍稀缺,强调其对传统的继承意义。荣宝斋出版社总编辑王勇认为,此次展览成为厂甸地区独特的文化风景,在都市喧嚣中给人带来沉静的文化遐想。

“彩笺迎春 岁赏清词”手稿暨笺纸展将从1月18日持续至3月18日,观众可在此期间欣赏到赵珩先生精心书写的手稿,感受笺纸艺术与书法的完美结合,并领略清词的独特韵味。

(原文刊载于《北京青年报》2025年2月18日第A12版)

原文链接:[北京青年报]彩笺携清词 热热闹闹迎春来

编辑:邱童
责任编辑:董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