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来自中国的开源AI模型DeepSeek火爆全球,这段时间就有不少高校引入了DeepSeek,不仅实现了24小时答疑解惑、精准回应校园生活诉求,还大幅提升了老师的办公科研效率,智慧教学与研究场景正在变为现实。
新学期伊始,中国人民大学在自主研发的教学科研行政平台中接入了满血版DeepSeek。在学校算力的支持下,老师们多了一个专属智能助手。
“我们现在就是做各个学院的、各个学科的专业的大模型,就用DeepSeek做训练。我们今后的科研,它(大模型)就是一个基础设施,它会促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生产能力的提升。”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主任龚新奇说道。
还有一些师生,将课件、研究等喂给DeepSeek,训练出专属的课程知识库、数据库。中国人民大学数学学院团队开发的AI助教“数你最灵”最近很忙,每天要回答近两千多个提问。
“意味着我们真正引入了24小时的AI助手,我们的数学知识可以放入知识库里。问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的时候,就不需要再问老师了,大大减轻了老师的沟通成本。”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赵光凯说道。
接入DeepSeek,不仅服务教学,还让校园生活更智慧。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数字平台上,公共管理学院的大三学生罗安源点击e问e答服务板块,输入如何开具在学证明的提问,就可以迅速得到回答,现已覆盖一千三百多条校内服务方面的诉求。在南开大学,师生们可以在学校的智能体应用开发平台创建自己专属的AI应用。师生们自己创建的八千多个智能体,从校园活动咨询查询,再到专业科研问题的检索,无所不包。文学院的师生创建了大语智慧学伴的AI应用,相当于拥有了可以随身携带的语文老师。
“我们主要是依靠南开大学语文教学长期以来积累的丰富素材来进行训练的,一共用了635种资料。当我们的同学向智慧学伴求助之后,智慧学伴会依据我们训练好的素材给出答案,还可以把与AI的对话转发给老师,由老师进行订正,(订正内容)也都作为资料,会被AI进一步的学习。”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冯大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