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长春中医药大学召开“大先生”与吉林省思政课教师面对面教学研讨会,与会人员围绕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数智时代的思政课教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面对面交流。
把中国和世界联系起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但要裨益当今社会,必须经过一个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过程。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艾四林表示,首先,要以实践为标准判断传统文化是否优秀,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马克思主义是魂,二者需有机结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有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其次,要把中国和世界联系起来,从世界和人类的大视角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转化发展。最后,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用经典讲深、讲透、讲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故事。
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应建立在对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武汉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佘双好表示,要通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构建知识框架,通过坚实的学理基础打好社会主义建设基础,将党的主流意识形态融入思政课的知识传授过程,通过理论教育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注重将外在理论灌输转化为学生内在信仰。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应坚守“讲道理”本质,在知识体系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中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宏政提出,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思政课建设、形成文化自信。
发挥思政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的
直观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数智时代,青年教师如何更快更好实现“术”“学”“道”合一提升专业素养,是与会思政课教师关注的另一个焦点。
要以数字技术革新教学手段,以学术前沿夯实理论根基,以价值引领锚定育人方向,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联系,形成学生思政课学习过程的认知闭环,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冯秀军表示,从“术”的层面看,新技术的涌现会给思政课教学带来技术手段乃至方法上的便利,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好迎接这场深刻变革的准备。从“学”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密切关注新时代新技术,紧跟科技前沿的脚步。从“道”的层面来看,文以载道,“术”亦载道。一种新技术的面世,一定会重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从而重塑思想观念。思政课教师只有正视和面对新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才能引领青年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能够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建强建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需要从哪些方面着力?对此,艾四林提出,思政课教师应该树立学科意识,做好对重大理论问题、热点问题以及教学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同时,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政课双向支撑,让学科真正发挥好支撑作用,为思政课的改革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把道理讲真、讲透、讲活,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的直观性作用。吴宏政表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真理就在我们生活当中。以观察渗透理论,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会议由吉林省教育厅主办,长春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长春中医药大学)、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吉林大学)承办。
(原文刊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25年3月13日第A02版)
原文链接:[中国社会科学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政课的双向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