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网]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擘画行动纲领
——访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毛学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2025.03.13

2月2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一号文件)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2025年一号文件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等关键领域改革为突破口,聚焦“单产与品质双提升”的粮食安全战略,系统部署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县域富民产业发展、防止规模性返贫等核心任务,为推进城乡融合背景下的乡村全面振兴擘画行动纲领。

202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收官之年。202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哪些亮点?应该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将从何处发力?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毛学峰。

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中国社会科学网:当前,我国“三农”发展内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呈现许多新趋势新特征,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纵观今年的一号文件,“改革”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这是否意味着以改革引领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仍是当前推进“三农”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对此,请谈一谈您的观点。

毛学峰:生产力的变革日新月异,农业科技革命从“人力驱动”到“技术驱动”,市场需求升级从“吃饱”到“吃好”“吃健康”,绿色发展刚性约束从“增产优先”到“生态优先”,人口结构剧变从“劳动力过剩”到“人力资本短缺”。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乡村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迫切需要以改革为引领,系统性和全局性地把乡村振兴放到整个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之中。

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中国社会科学网:仔细阅读今年的一号文件可以发现,在文件中,所占篇幅最长的部分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安全稳定供给事关国家安全,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一号文件也作出了系统安排部署。对此,请谈一谈您的看法。

毛学峰: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粮食安全的根基是能力安全,核心是口粮安全,重中之重是供给保障能力,不是简单聚焦于粮食产量,也不是简单的生产能力,而是供给能力,包括产量、储备、贸易等方面,应对国际风险需要国内稳产增产与贸易优化的“双轮驱动”,在两个统筹中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其中稳产增产的三大基础,是耕地、科技与政策协同。

除此之外,需要明晰的是,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这里强调粮食安全是底线,而农业发展目标是在稳守粮食安全底线的前提下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维护粮食安全的底线是要维持口粮的绝对安全,同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也极其重要,我们需要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中国社会科学网:今年的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并强调要“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应该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毛学峰:关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可以理解为用现代科学技术赋能的农业生产力。农业生产各区域差异大,表现为各个区域要素禀赋、产业结构差别大,因此需要因地制宜。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呢?技术研发要重视市场需求,根据各地不同资源禀赋,分区突破关键技术,分区发展不同产业模式。比如在东部沿海地区,技术发展方向应该是劳动力节约型技术,农业新质生产力主攻方向应是智慧农业(无人农村、垂直农业)和都市农业(休闲农场)。在中部平原地区,应着重突破生物育种技术、农产品加工增值、全链条节粮减损等。在西部地区,生态型技术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深加工技术是重点。

县域成为推进城乡融合新载体

中国社会科学网:今年一号文件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为什么在今年一号文件中特别强调了县域?这是否表明我们城乡融合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县域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的一个载体和切入点?

毛学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2022年,我国县域有7.4亿人口,其中2.5亿人居住在县城或县级市城区,5亿人居住在县域的乡村中。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内陆城市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发展,以及乡镇工业化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劳动力外出地更加本地化。劳动力转移进入新阶段,劳动力跨省转移开始放缓,农民工逐渐偏向在本地外出务工。

县域成为城乡融合新载体的逻辑。第一,城乡关系的历史性转变。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超65%,城乡要素流动从“单向虹吸”转向“双向互动”,县域作为“城尾乡头”的地理空间和治理单元,成为统筹城乡资源的核心平台。第二,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的必然选择。我国2亿小农户分散经营难以对接现代市场,而县域通过构建“特色产业集群+新型经营主体+小农户”的产业链模式(如陕西洛川苹果产业集群带动10万果农),既能整合资源形成规模效应,又能保留乡土经济特色,还可避免产业同质化。第三,治理效能与资源承载能力的平衡点。县域具备相对完善的金融、物流、公共服务体系,且行政层级适中,既能规避村级治理资源匮乏的短板,又能避免市域范围过大的管理低效。

从实践来看,通过联农带农机制(如土地入股、订单农业),让农民能够参与到后面的环节当中,将农民嵌入产业链增值环节,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县域产业与粮食生产协同发展,有利于筑牢粮食安全根基。通过县域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资源,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为人口“双向流动”提供保障。通过县域经济壮大为基层治理提供财力支撑,同时通过数字化治理提升政策执行效率,有利于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

原文链接:[中国社会科学网]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擘画行动纲领


编辑:胡海雨
责任编辑:董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