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袅袅迎宾客,武夷山水毓灵秀。阳春三月,人们再聚武夷山下、朱子故里。
22日,以“文明互鉴与现代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为主题的第二届武夷论坛在盎然春意中如约启幕。与会专家学者以“两个结合”重要论述为指引,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在沟通中凝聚共识,共话文明传承与发展之道。
百花齐放,组成美丽的花园;文明多样,构成美好的世界。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为中国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也为各国稳定发展繁荣树立了生动的实践范本,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对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续写了科学社会主义新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他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也表明,只有创新才能发展进步,我们必须在创新和变革中寻找新的出路,以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回答‘现代化之问’。”
韩国延世大学名誉教授白永瑞的学术生涯始于对中国现代史的研究,后来扩大到对东亚历史和现实的研究。他先后任教于韩国翰林大学、韩国延世大学历史系,2018年正式退休后,在湖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中国和东亚其他国家开设特别讲座。与此同时,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从东亚视角分析中国崛起这一全球性课题,尤其对通过借鉴韩国的思想资源和历史经验,重新解读中国历史非常感兴趣。
“‘社会性灵性’是联结个人修养和社会改革的环节,它藉由解释社会的经验,使全社会产生改变,同时也改善个人的生活品质,是一种互相作用的过程。”白永瑞尝试通过中国大陆儒学复兴运动的核心——新儒学等研究事例来解释,如何活用在遥远过去产生的古典内容,他认为,不论是气或者儒学的革命性、宗教性的潜力,或是其他从某个东亚古典文明出来的养分,只要有效果,就不应将之拒于门外,“虽然这条路还没有人走过,但一定可以引领朝向文明的大转型,那就是朝向过去之新的路径。”白永瑞说。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产,这个文化资产对全世界来说有多层次的价值和魅力。”英国牛津大学圣安学院荣休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客座讲席教授罗伯特·恰德认为,除了中国的历史、哲学、文学、美术、音乐等文化,近年来,中国电影电视、电脑游戏、科幻小说等,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作为一名西方汉学家,他希望可以在西方普及对中国的认识,让他们意识到中国有意思、有价值的文明,“我觉得有必要培训研究中国的学生,用英语在国际平台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让西方认识到‘酷中国’。”
“水流无彼此,地势有西东”,“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西方思想与中国传统之间的潜在关联,包含着尤为丰富的对话资源。如何去解读古今中西之争?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杨慧林认为,当今世界的一切文本都只能是“互文本”,“对话式研究”必然与任何“单一话语”针锋相对,这应该是“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基本路径。“双向的诠释和对话注定要指向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的全球文明倡议。”杨慧林说。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会场内外,人们更多关于儒学思想传承、古典文明互鉴、青年文化认同、技术赋能文化传承等议题的思想火花交流碰撞,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构建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的图景分享着更多真知灼见……
原文链接:[东南网]让中华文明之光烛照未来——第二届武夷论坛开幕式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