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中国新闻社]短评:何以“酷中国”?|东西问
来源:中国新闻社
时间:2025.03.23

中国人民大学等主办的第二届武夷论坛上,英国牛津大学圣安学院荣休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客座讲席教授罗伯特·恰德,用中英文诠释“酷中国”。

2025年3月22日,第二届武夷论坛在福建省南平市开幕。英国牛津大学圣安学院荣休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客座讲席教授罗伯特·恰德在论坛上作主旨演讲。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作为享誉国际的汉学家,罗伯特用一个“酷”字,道出中国的魅力,十分传神。在“他者”的国际目光投射下,置身事内的“我者”也不禁思索,何为“酷中国”?何以“酷中国”?

酷中国,是文明博大的中国。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弦歌不辍,丰富的文化创造、独特的文明基因,让当代中国有着鲜明的文明表征。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潜藏于历史与心灵,由内及外影响着今日中国的道路与选择。如同马丁·雅克等西方学者所指,对当代中国的了解,离不开对中华文明的认识。酷中国,有一种底蕴深厚的传统美。

酷中国,是创新跃动的中国。法国汉学家白乐桑曾说,中国守护文化传统,又在传统与现代的接轨中迈进。以中华文明为土壤,当今中国不断生发新芽,用创新紧扣时代脉搏。从“杭州六小龙”的科创新秀,到《黑神话·悟空》《哪吒2》出海等文娱脉动,强劲活力深受世界关注。酷中国,伴随着新潮涌动的时代美。

2025年2月26日,浙江杭州,展出的机器狗吸引小朋友的注意。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酷中国,亦是包容开放的中国。包容性造就了中华文明,扩大开放是当今中国的关键词。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文明互鉴等价值倡导,到不断扩大免签等政策实践,当今中国与世界互动接轨的探索持续不断。罗伯特在论坛演讲中透露,他所接触中国学生对西方文明的了解,远胜于西方学生对中华文明的了解。中国与世界相呼应。酷中国,展现着寻求交融的包容美。

2025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外国游客在北京颐和园体验手写挥春。中新社记者 张祥毅 摄

底蕴与活力交织的酷中国,是值得世界期待的中国,也是需要为世界所更多了解的中国。“酒香也怕巷子深”,人工智能时代,文明互鉴、国际传播的课题愈加凸显。3月22日至23日,于中国福建南平举办的第二届武夷论坛,恰以“文明互鉴与现代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为主题。论坛既深化文明互鉴的学理阐释,也通过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的百余位专家学者的直接对话,扩展不同文明的交流空间。

中国,正以自信、炫彩的舞步,进一步走向世界。而推广“酷中国”,是打破西方社会固有偏见的有力一招。(完)

原文链接:[中国新闻社]短评:何以“酷中国”?|东西问

编辑:徐一
责任编辑:张凯怡